译者序——李季湄
译者之所以要翻译佐藤学教授的这本书,是因为他被日本教师的敬业精神、被佐藤学先生的研究态度所感动;被日本同行所碰到的与我们共同的实际问题及他们认真、朴实、讲究时效的研究活动和教学实践所吸引;被书中深入浅出地阐述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所启迪;被作者对教学中形式主义鞭辟入里的批判所震撼。
佐藤学先生扎根于一线,扎根于课堂,实地走进各个班级,幼儿园、小学、大学的教室实地去考察,所以他得到的是第一手的材料,他在书中的叙述是那样的平实、深刻而务实。
他指出: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根植于下层的民族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
这也再次指出我们教师对于教育不能太急功近利,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的人生经历、脾气秉性、爱好特长,我们要关注每一个个体的特点,还要遵循人的发展规律。要: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一步一个脚印的扎实前行。为每个孩子打下生命成长的坚实基础,助力他们养成良好的受益终身的行为习惯。
佐藤学教授发现: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师飘逸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或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
因为每个教室里的孩子不同,每一位教师也不尽相同。这样就决定每一个教室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质。不禁让我想到了新教育倡导的打造完美教室的活动。教师的高度决定着教室里天花板的高度,也决定着孩子们发展的高度。
佐藤学教授指出:在想观察之前,先把自己作为教师中与大家共同生活的一员,如果我没能与教师中的一个个学生和教师共鸣的话,那么真实生动的观察是不可能的。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了陈静静博士的关于学习共同体中把孩子当做焦点进行长期跟踪性的观察,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教师的教学。
“跨越国界相互学习”,这是佐藤学教授的期望,也是翻译者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