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ain.de.Botton,英国作家。之前似乎不曾听说过他,于是百度了一下,然后肃然起敬。因为除了《哲学的慰藉》之外,他的其他几部作品《拥抱逝水年华》、《旅行的艺术》都曾听说过(很惭愧,没读过),《身份的焦虑》是十几年前入手的,读过,但完全没印象了,只记得是在北京图书大厦买的,因为这个书名令我怦然心动,好像后来还时常想起这本书,并因为读过自以为如此牛的书而暗自得意过。那时向往读书,但不得要领,读书似乎只能起到抚平躁动的作用,幸运的话,或许能有只言片语留在记忆中,也是多年后才能真正咂么出味道。
百度说Alain是69年生人,《哲学的慰藉》出版于2000年,算下来他写这本书是在31岁之前。又读到译者(资中筠)在序中说Aliain在书中所展现书的学养、视野颇显老成,文字功底深厚,我立刻对他的文字产生了向往。
Alain说自己写作的定位是随笔,希望给读者谈心一般娓娓道来的感受,而不是那种高深厉害的样子,当然也不是乏味幼稚的一类。这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以前写东西或在群里发言就是说完一大段然后静悄悄的没有人回应,就类似那种一张嘴就把天聊死了的风格。有朋友为了缓解我的尴尬,美其名曰我“太文艺”了。后来我参加项目要管理学习群,刻意练习用生活化、简单短小的文字去清晰表达,自觉非常受益。
Alain的风格在他的序中已展露不少,确实如他所愿,平实但有余味。他将阅读与恋爱类比,让人会心一笑。一本好书,就像一位懂你的爱人,甚至比爱人更可靠。那些想说说不出的,甚至根本还不明朗的思想、感受,你在那本对的书中遇见了。那是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一本好书,“比我们更了解自己”。Alain又说,读书能让人接受一个现实:我们并非如自己以为的那样孤立,也不像我们想象那般与众不同。这句话很有力量,我从中看到一个事实,我的不足、忧伤、困顿,很多人都有,我以为的足够努力、我取得的小小成绩、我拥有的良善、智慧,很多人也都有,我是普通一员,不高于也不低于他人,我和所有人平等。
组织者让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哲学家是如何说服我的?我想我已经有答案了。作者Alain在序中的这些读书写作体悟充满哲思,这必定是他读了大量哲学著作后的感悟。哲学使人客观、理性、思辨、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