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在学校大讲堂看到了《梦想合伙人》的点映,正好我也对创业这个话题挺感兴趣的,所以来说说这部电影。
一、从电影的角度看
我在豆瓣上给这部电影的评分是3星,本来想评2星来着,那一星是给主演姚晨的。
首先从电影的角度看看这部电影。
不知道全国上映之后是什么样,反正我在学校礼堂看的那个版本用的全是配音,虽然是演员本人配音,但是给我的感觉非常不好。
可能是我个人偏好的原因吧,我对电影电视剧使用配音这件事非常在意。电影原声可以让人产生一种代入感,然你觉得真的和电影中的人物处在同一个环境中,真的在经历电影中发生的故事。只要一上配音,我马上就感觉我实在录音棚里,再精彩的表演也褪色不少。
去知乎上看看相关的话题你就会发现,其实几年前中国的电影电视剧还是用原声的,最近两年为了加快拍摄进程,也为了降低拍摄成本,选择配音的越来越多。老妈就经常开玩笑:要不那么多学配音的都干啥去?
我想说,作为一个喜欢电影的人,这种变化是不能接受的,如果因为追求进度、效益,今后电影都用配音而不得不接受,那只能是毁掉了我们心中热爱的电影。
还有这个电影讲故事的方式。故事本身是挺不错的,励志,多元,符合时代的需求。但讲的不好。
电影中存在很多需要让人想一想的插叙,就是说,看完这段插叙,你要推断一下这段故事应该接哪个情节,让人感觉乱乱的,影响了观影体验。
二、创业不是过家家
这个故事的立意有四条主线:创业、女人的独立意识、爱情、合伙人概念。
先说说这部电影中的创业元素。毫不留情地说,故事中的创业更像是过家家,为了忽悠更多的人去创业,把创业过程中的“高光时刻”拎出来给大家看,让人们产生了一种“认知偏差”,给人的感觉是创业非常好玩,很刺激。对创业的艰辛的变现则很不到位。
我本人没创过业,但是凭借平时看到的新闻就能指出其中一些过家家式的破绽。不说别的,“美美网”才起步没多久就开始计划上市,我很想问最让创业者头疼的ABCDEFG轮融资都去哪了,直接上市啊?
还有就是影片对创业过程中创业者承受的巨大压力没做什么交代。
两位家境不好的合伙人在创业过程中的生活来源没有交代,创业者的时间紧迫也没说,唯一一个镜头就是姚晨饰演的卢珍溪晚上趴在桌子上睡着了,李晨饰演的牛俊诚过来给她批一件衣服。也不知道是为了表现创业的不易还是为了变现爱情。
现实中的创业远比这残酷的多。公众号36氪就曾经推送过一篇文章,从创业者女朋友的角度写的。说很多创业者连啪啪啪的时间都没有,正亲热呢,突然投资人来电话了,马上屁颠屁颠地冲了出去,把自己晾在一边。
不是我吹毛求疵,而是对创业过程的简化呈现是不负责任的,在现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可能一批热血青年因为这种对创业的片面认识而跳进了创业的大坑中,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他们发现创业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样,也错过了这段给自己镀金的最宝贵年化。
对于看完这部影片热血沸腾,想要干一番事业的朋友们,弘毅士推荐《创业时,我们在知乎聊些什么》这本书,是知乎的评论集,从起步到做大,从细节到宏观,系统地让你知道创业的道路是怎样的。
三、大杂烩确实面面俱到,但深度无从谈起
上面我说过,这部电影的主要立意就有四个方面,但是你仔细想想,这四个方面哪个也没说透。
创业弄得像过家家,合伙人的概念也只是提了提,爱情线就更是鸡肋了,也就倡导女性独立这个观点还有点模样。说到底,是太杂了,主题一杂,十有八九就演砸了。
影片中郭富城饰演的孟晓俊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你们还是没搞清楚什么是合伙人。我当时就感觉之后的情节应该会突出“合伙人”这三个字,说一说合伙人精神。接着看,后面还是创业、感情、女性独立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最大的败笔还要数感情戏,完全没必要加入孟晓俊和卢珍溪的“感情”。加入了之后非但没有为电影增色,反而显得不伦不类。
当你看完一部电影,有人问你这部电影讲了什么,如果把部分观众不能用一句话讲出来,那这部电影就不能被定义为成功。
堆砌时尚元素的做法像是放了一炮烟花,放完就没了,而好电影像是立了一座碑,没有那么灿烂,只是纪念一下人类在探索人性的道路上已经走了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