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每个人而言,世界从来不是客观的。我们感知到的事物,从来不是事物原本的样子,而是经过我们的思维处理后的事物。”
—《自卑与超越》
坐在车上看着窗外的霓虹,我突然想到,为什么这么些年我的朋友依然寥寥无几,表面看着也不算人缘很好,是不是真的是我哪方面出了差错?我原以为我性格很随和看着也斯斯文文的,应该很好接触好说话就是有点认生加上长相让人有距离感,但我也知道我若即若离偶尔热情偶尔冷淡的性子就好像给人泼冷水一样。以至于我问过朋友,却都说挺好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悲催。以前我归结于年少形成的自卑和情感障碍,也没有去深层次的发现,努力去归因却对当下造成的行为结果忽视。对我而言这也是费洛伊费心理学和阿德勒心理学很大的不同点。前者重视归因分析原因而容易忽视结果,后者是对结果基础之上去提出如何对症下药。不是谁对谁错,而是辩证的看问题,前者也对心理上有一定的帮助,但想改变还是建议看后者的论点。有幸看到一本书《自卑与超越》。现在已能察觉出当时的心里想法,已经出现了的性格缺陷被主观臆断全部怪罪到别人身上,受害者心理能让自己心安理得,这些“事实”要么是潜意识逃避要么是能力有限思维有限没有被发现。现在看过去,曾经急于去讨好急于去求证急于去放弃,对与人的关系容易失去耐心一旦坐实了别人心里没你就会想是吧,果然这样,然后继续心安理得的成为受害者一边又继续渴望感情。本质是害怕被不喜欢。喜欢与人亲近又偶尔会有说不出的想冷淡不愿太过热情的时候,也许是怕付出太多得到不到相应的情感回报继续回到不被人喜欢的恐慌感觉而不愿不敢去付出,也许是怕靠的太近暴露人性优缺难免争吵失去关系不如距离产生美。与人有清晰的界限感。不愿占到别人的便宜前提是不希望对方占我便宜,那我所做的是心甘情愿还是单方面道德绑架式的强买强卖?我对朋友真诚,不愿意纯洁的关系沾上一点小心思,但是过于强调界限感了,却不懂得去维系。结婚后经历了些事情更多出现了些利益的计较少了些年少的赤诚。我也想改变,以为是自己太自私,老想有界限感,是自己不自信,想改变自己去变得自信。而后又陷入了怪圈,在否定自己感受和拒绝之间做斗争,既担心这哪哪不好怕别人多想又不想让自己太吃“亏”,搞得比较拧巴。不过还是有点成效,慢慢消除了一些自卑的想法,少去归因更多关注表象去针对解决,少了些心理暗示。这也是一个心理学思维的转变。
前几天在某音上看到一名优秀的女生分享得其中一句话,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当即就是醍醐灌顶的感觉,我只是想到如何尊重别人,完全忽视了像尊重别人一样尊重自己。而别人尊重我与否和我自己的态度很有大关系。俗话说我拿我自己不当回事事别人更加不会当回事。理是这个理。这个跟我自卑有毛关系,想想就是啼笑皆非。再加上前几天看一篇文章,我才想到自己是否也是爱潜意识道德绑架式的牺牲,把自己行为选择和真实动机挂钩。对于自己的某些行为需要及时纠正,没人逼我怎样做抉择。
当下我的心态应该是接纳自己的行为和心态,尊重自己的感受,哪怕就是自己小心眼。自己这一方先想通,才知道要怎么应对。我应该多学习与人如何说话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既不为难自己也不为难他人。终于可以和自己和解了。
唉,嘴笨,真是个难题,嘴笨加上表情管理难上加难。我已经预想到了未来的生活给我的啪啪打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