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学校、媒体,到处都在宣传孩子阅读的重要性。其实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关键是: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呢?
从今天开始,我将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一系列的分享写作。大约是一周一更新。
对于这个问题我之所以还有一点经验可以分享,因为正在读四年级的图图确实是个爱阅读的孩子——这也的确由我有意引导的原因。上个月的某天,他对我说:“在我生气的时候,我一看书就不生气了。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书,我一看就高兴了!”说这话时,他的眼神里有一种真诚的神情,好像还沉浸在某本书里似的。可想而知,听了这话,老母亲的心是多么的宽慰!
之一:一个安静的角落
我记得有一年去苏州,参观苏州博物馆,有个明清文人书斋雅物展,这个展览让人看到中国明清的文人雅士,是如何营造一个“雅”的审美空间的,而且从中也可以窥见其“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高雅书斋生活。对于中国文人,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个独立的空间甚至是比读书本身更为重要的追求。这不仅是读书的实际需要,更是停泊休憩的精神需要。
今天,我们不太能提供一个雅致的书斋给孩子,但一个安静独立的空间还是必须的,不管多小。
图图最初的阅读空间就是我们的卧室的床。卧室里的一张床是定制的,靠墙的一侧带有一层置物架和一层柜子。这个置物架就成了图图的“图书馆”。
有一次我们一个朋友家,她家有个书房,满是书的书架,那时图图大约两三岁吧,他惊呼:“阿姨家有图书馆!”于是也把他的书架命名为“图书馆”。后来书架的一个格子占满了,就开辟了“第二图书馆”——当然,第一个格子就是“第一图书馆”了。床头我们贴了一张中国地图,旁边架子上是随手可取阅的绘本,这便是图图的玩耍和阅读空间了,他便经常将书“读”得满床都是。
图图上小学的前夕,我们搬家了,新房子大一些,但只有两个卧室,还是不能有独立的书房。但有个大客厅,我们就将客厅设计成了书房。一面墙是一个大书架。一半放了他的书,一半放了我的书。宽大的飘窗上铺了垫子,有靠枕,有小书桌。
上了小学的图图也进入了阅读能力迅速提高的阶段,买书的 频率也高了。很快,大书架空间告急。一年级的暑假,又添置了一个小点的书架,书架一侧是暖气,正对着的是书桌。冬天的晚上,坐在书桌的一侧,靠着暖气,捧起一本书,沏上一壶茶,是我们最爱的时刻。
如果房子允许,一个独立的书房当然是最理想的。如果不,也可以在家布置出一个“读书角”,也许是一个小飘窗,也许是一张小床,也许是帷幔隔出来的小角落……触手可及的是喜欢的绘本,也许还有喜欢的毛绒大狗熊的陪伴。
这就够了,足够吸引那个好动的孩子安静地坐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