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穷人越来越穷
年少时,父母经常告诫我们“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你就能找到薪水高、福利好的工作。”当上完大学,找到一份可以糊口的工作,是不是依然没有摆脱穷人的命运?
1895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就发现,一个国家的个人收入并不遵循正态分布,而遵循80/20的幂律分布。意思是,20%的人占有全社会80%的财富。
帕累托的发现被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的数据得到了验证。所谓富者愈富,贫者愈贫,这种“马太效应”在中国和西方都可算是一个普遍发生而又极难解决的问题。
2. 穷人的思维
我的生活圈子,穷人居多。我所说的穷人,不是连饭也吃不上的极度贫穷的人,而是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手里没有闲钱去奢侈消费的人。这些朋友,秉持了父母辈的教诲,努力学习、努力工作、省吃简用,偶尔奢侈一下报团旅行;几千块一瓶的香水可以买来用用,但几万块的包包却从来没人染指。
阿亮是个“穷二代”,小时候有过吃不饱、穿不暖的经历。他工作起来非常努力,懂事又认真,是公司老板的重点培养对象。
前年,公司有个很好的出国培训机会,老板有意让阿亮去学习。培训费是6万,公司报销3万、个人掏3万,路费食宿费用也按50%的比例报销。阿亮犹豫不决,想想出国花钱是个无底洞,学的专业不对口,学成回来也不见得有什么用处,就断然拒绝了这次机会。
同事肖军抓住了这次机会。学成归来时,正赶上公司改组,肖军出国学的知识大有用处,顺其自然地当上了阿亮的领导。
阿亮和我抱怨:肖军能力不如我、业绩不如我,出个国回来就升职了,一定是和领导有关系。
我问他:当年真的就拿不出那3万块的培训费吗?
阿亮说:我的钱都存定期了,取出来利息是要打折扣的。
我愕然:利息重要还是前途重要?
穷人只在乎钱本身,有了点积蓄,就到银行存起来,或者买稳妥的理财产品,却不懂得投资。投资资产,投资自己,投资时间,收益总大于银行利息。很多穷人都有过梦想,甚至有过机遇,有过行动,但最终没能坚持到底。
前几天我在网上看到一款理财产品,新人尊享,年化收益率15%,持有期限7天。也就是说,存1万5,7天大概能收益50元。穷人朋友们告诫我:近期网络理财出事挺多,不要轻易相信,免得钱被套牢。我说这个理财平台和某银行有合作关系,挺规范的。朋友依然坚持自己的理由。
对待钱的问题,穷人非常谨慎。愿意相信道听途说,不愿意相信权威的判断。做生意有失败的时候,炒股有赔钱的时候,投资理财也容许有试错的时候。把钱看得太紧,反而容易固步自封。
3.富爸爸、穷爸爸理论
《富爸爸 穷爸爸》这本书影响了很多人。其中对富爸爸和穷爸爸的剖析也很清楚:
书中提到了几点穷人之所以不能积累财富的原因:
原因之一:对可能亏钱的恐惧心理。
如果你不愿失败,那就安全地投资;如果损失会使你元气大伤,那就稳妥一点,去做一个“平衡的”投资。你要是已经超过了25岁并害怕冒险,那就不要改变自己的投资方式。以安全的方式投资,但要尽早起步,要早点开始积累资产,因为以这种方式积累需要大量的时间。
原因之二:愤世嫉俗的心理。
未经证实的怀疑和恐惧会使人成为愤世嫉俗者。愤世者抱怨现实,而成功者分析现实。疑虑和愤世嫉俗的心态使大多数人安于贫困。生活等着你去致富,可就是这些疑虑使人们无法摆脱贫穷。
原因之三:懒惰。
忙碌的人常常是懒惰的人,因为他们懒得去想、懒得去做积累财富的事情。努力工作可不是致富的路径。
原因之四:习惯。
我们的生活更多地反映了我们的习惯而不是我们所受到的教育。就像习惯了省吃俭用,在花钱时会更多的计较钱的多寡,而不是物质本身用途。
原因之五:傲慢。
许多人试图用傲慢来掩饰无知,他们试图用自吹自擂来赢得争论。如果你知道自己在某一问题上有所欠缺,那就应该找一位本领域的专家或是一本相关的书,马上开始教育自己。
继“智商”、“情商”之后,《富爸爸 穷爸爸》一书中又提到了“财商”。财商是指个人、集体认识、创造和管理财富的能力,包括观念、知识、行为三个方面。财商后天可以培养。
穷,是一种生活状态。为什么穷,有其客观因素,更多的是主观因素。找到穷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