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去一位年长的亲戚家里送点过年礼。闲谈中,我偶然看到书桌上放着一本《古文观止》,七八十年代的印刷版本,纸张已有些泛黄。我欣喜若狂,马上拿起来翻阅,心想:前两天刚看的“芈月传”绝对参考了这样的史料,看看真实的春秋战国是怎样的?果然,我很轻易就从“古文观止”中找到了当初秦国的司马错和张仪关于“伐韩”还是“伐蜀”的争论,跟“芈月传”的情节基本吻合。我想索性把这本书借回家,趁着刚看完“芈月传”的热乎劲,慢慢翻看,绝对有许多很有意思的发现。但是,我又思索了一会,默默的合上书,放下了。因为:我知道自己是不会看的!
从亲戚家里回来,我继续琢磨我这小小的举动及背后的思想触动,我相信有些朋友绝对和我有类似的经历。我不敢说这是时代的进步,还是悲哀,只是有些思考与大家分享。
今天的我,会更多选择视频而非文字。“芈月传”或者类似的影视作品我可以一口气看几个小时;而“古文观止”,我知道自己除非有强大的毅力,是很难坚持连续看一个小时以上的。诚然,声音、图像这样的多媒体作品对于人的感官天生具有更强烈的吸引力和震撼力;诉诸于文字不也是为了让后来人对于历史能够再次感知吗,都拍成活生生的人了,岂不可以更加“身临其境”,莫说更加先进的3D和VR了。但是另一方面,我也知道,感官的狂欢在看完影视剧之后往往是脑袋的空虚,而白纸黑字却可以激发头脑的思考和想象,这是层次更高、持续更久的体验,所以我知道阅读的重要和无法取代。
但是,今天的我,即使阅读,也会更多选择网络新媒体而非传统纸媒。一方面是形式的变化,拿着手机总比带一本厚重的书轻松许多,而且手机阅读也可以灵活的翻页、夹书签、做笔记。另一方面,是内容的变化。新媒体的阅读常常是碎片化的阅读,尤其是每次打开订阅号、朋友圈,信息都是一条挨着一条,点开一条,即使觉得再好我也不会咀嚼太久,总禁不住再去刷页、点开下一条。那种清风徐徐、油墨书香的阅读体验,对我来说已经是偶尔为之的奢侈了。
我看到那本“古文观止”的欣喜只短暂停留了一刻,尽管也勾起了自己年少时对于经典名著的阅读情怀,但是面对活在当下的、现实中的自己,这本书拿回去恐怕也是束之高阁,所以我把书还是又放了回去。在“芈月传“这样的历史剧中,剧中人物经常会引经据典,让我们现代人觉得自叹不如,感觉时代在倒退。今天人们的信息接收频度和密度大大提高了,但是人们的记忆能力、思考能力却在下降,因为信息太唾手可得了,根本无需记忆(除非是学生时代应付考试),而且机器的日益智能化也使得许多思考都是多余,我们只需要在搜索框中输入“关键词”就可以得到想要之物的全貌。
这种阅读状态、或者说生活状态是相当部分现代人的一个缩影,但“二八法则”的支配是永远存在的。当大部分人沉迷于快餐式的阅读时,无形之中会成为信息的奴隶,但也总会有少数人能够警醒,克服自己的人性弱点。今天的IT时代、明天的DT时代,社会貌似是扁平的,其实也是分野的,这种分野比之于古代的平民与贵族、中原与夷狄,也许更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