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底的某一天,荷兰,翻到一本法国出的英文书,介绍中国近代人物,好奇地翻翻看……兜兜转转绕大半个地球,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想想也有意思。
2016年底,又读到美国历史学家史景迁所写《太平天国》,相似的感觉。初读引言就好奇,想看看研究中国历史的西方学者眼中、笔下的一段中国历史。
史景迁用平实的、具象的、几乎没有意识形态的文字,理性地陈述那一段历史,让我们看到一个西方人对遥远的太平天国的解读,与以往读过的有限的关于太平天国的文字有着明显不同。
最明显的感受是文字风格迥异,它是几乎不带感情色彩的详细陈述。以往读的文字,史料陈述少,而带有明显感情色彩、意识形态的评价多,充分体现了“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是胜利者书写”。
初读此书觉得茫然,就像读《红楼梦》第一二回,说好的宝黛钗呢?继续读,洪秀全终于出现了,从他读书、科举、做梦、创会、传教,到太平军的转战,一一道来。随着介绍,让人问题丛生、联想不断,例如:为什么会产生太平天国?拜上帝会何以吸收那么多信众?太平军以“乌合之众”如何对抗官军?何以在辗转腾挪中取得不小的胜利,一度让清王朝头痛不已?......
我还总想:所谓历史是不是巧合、偶然?洪秀全科举失利,备受打击之后,偶然接触到《劝世良言》,加之所谓异梦,才有了拜上帝会。如果科举顺利,进入体制内,是不是就没有后来的历史?希特勒学画去考艺术学院失败,如果考试顺利,历史是不是就平静多了、少了那些腥风血雨?
洪秀全作为读书人,是原有体系中相对下层的读书人,连秀才都没有考取,却借助于一个外来的思想体系,进行本土化改造,然后应用于中国,指导农民革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是不是多少和Mao有点相似?此外,二者都强调信仰,注重军纪严明。太平天国中多少有我党我军的影子,是那时的乌托邦,也有共同劳动、配给制度、计划经济等,难怪除了出身、立场的相似之外,似乎还有些惺惺相惜。
书中还有些有意思又准确的说法,不是我们从小背的。例如对第一次鸦片战争,说是“为了贸易、金钱、威信和鸦片而打打停停、虚张声势、互相威胁、闪躲规避”。又如,美国人布嘉南在接触并了解太平天国后给国内的报告说:“太平天国信仰和行事无可理喻,对经文的理解荒谬至极”。
作者自己也提出或展示了不少问题,例如:传教该本土化到何种程度、西方人与东方(无论是清政府还是太平天国)接触时巨大的文化冲突。一百多年后的今天,类似的问题还是存在。
总之,这不是一本有趣的书,却也是一本有趣的书。它不是教科书式的宣扬甚至枉顾史实的洗脑,而是从另一个视角、以另一种方式呈现的一段历史。我们总说世界多元,那也应该从不同视角看我们自身和这个世界吧。而且,所谓主题式阅读,不过是围绕一个主题兼听兼看,然后则明。那么,换个角度、换一本书了解一段历史,或许是更好地了解历史的方式。这正如瞎子摸象,多摸摸......[呲牙][呲牙][呲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