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学诚兄将近日所校文稿寄我一份,因作者本人为宜宾籍作家,是我的筠连老乡。触动了想看一看的心情,当时手边有一些材料需要查找,遂粗略翻揽一过,大抵写遇到的人,经历的事,甚至还赞颂家乡的花草,寻常的文字中,时现性灵,让我找到了一种久违的感动。在我看来,最好的文章不需要太多的造作和雕饰,正如做人一样“余虽不敏,然予诚矣。”
作者自言,中学时代用心力写出的一篇文章曾受到老师的赞扬,被视为范文,激励了他创作的兴趣。后为生计所困,不得不辍学谋生。当过农民,进过工厂,在那些风雨漂泊的日子里,文字是照亮他生活的一盏孤灯,他觉得创作是一件十分温暖的事情,我觉得心有戚戚。
前不久Z兄关闭了他的空间,我问他原因。他说发现大家都是习惯性浏览,并无一人仔细体谅背后那个写下文字的人。我付之一笑,不置可否。当时浮现在我脑际的是玉谿生李义山写下的那组《燕台四首》。据其《柳枝词序》,其从弟李让山遇到一个叫柳枝的女孩,为其诵“燕台”诗,女子听完后十分吃惊地问道“谁人有此,谁人为是?”内心满含激动与真情,还“手断长带”以乞全诗。古人讲“诚于中而形于外。”我想,哪怕记下的是一些不甚精彩的文字,总有一个愿意了解你的人能忍受着读完的,又何必无端生出这样的感慨呢?当然,这也是后话了。至少自己会是自己文章的忠实读者吧!
传说仓颉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文字的力量真是太大了,神鬼难安。我们凭借着这些文字去把握古人的面目,于是屈原、司马迁、杜甫、李白、苏东坡、陆游、黄庭坚、钱谦益、黄仲则、龚自珍这些人的血肉丰满起来,他们的学问品行,他们的人格风骨都如在目前。我常常想,如果人类失去了表达和鉴赏的能力,那么人生该是多么无趣啊!千古之下,而能尚友古人,文字是最好的纽带,他们毫无芥蒂,心胸永远为你敞开,等待你去靠近。我们读着这些文字,又用从中吸取来的养分表达我们的悲喜,这真是一件温暖的事情。
于谦《观书》诗云“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书卷还只是故人,需要去寻访才能交流。而笔下文字其实就是个人的影子,人与影互相温暖着。东坡诗“人生到处何所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浮生如过眼云烟,雪泥鸿爪,有的事情忘了,有的还得靠文字帮你记忆。你有多久没认真记下一些事情了呢?提笔写一写吧!人在红尘,梦中不觉。我有酒,你有故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