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碎的知识,在当今之世最为廉价,甚至泛滥而不足惜。
系统专业的知识,虽稍有价值,然而垄断早已被打破,获取的渠道越来越多。只要人主动想学,几乎不需要学费也能得到。
毕业之际,我没有选择主流的高校青教之途,而是留在了已经兼职多年的私塾性质的学馆,以讲授国学为生。彼时学馆还带有浓厚的私塾味道,弘道的理想,继绝的情怀,还很有温度。拿到学位证的时候,我想起当初报考中国哲学的心境,在朋友圈写了一句:始于继绝之志,终为稻梁之资。
随着市场化的运营,学生群体如同心圆向外波及,能称得上“朋友”的学生家庭越来越少。学馆的“私塾”味道也就越来越淡了。与此同时,课程的设计,课堂策略,作业与反馈也越来越标准化,“正规化”。诸多课程的目标已经明确为知识和能力,比如文言文知识、历史知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
在经济下行的当下,学馆仍艰难运行。但同心圆的外圈已触及到越来越多的不尽如人意的范围。教育的初衷,似乎变成纯粹商业的行为,而且是如此脆弱的交易关系。此时想想曾经的“情怀”,若有所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考验,正是修炼自己的时机。不论多么纯粹的“在商言商”,老师自身的状态都会对学生造成影响,至少,会在学生心中留下各种印象。
这个时候,恰好我的课程梳理到了《论语》。程子曰:“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又曰:“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 读了没有心灵触动,那便不是读书人了。然而读前读后能够脱胎换骨,判若两人,却也绝非易事。
从在校期间开始,已经读了多种《论语》了,讲课的课件,采取何晏《集解》,主要参考书则是黄克剑教授《讲疏》。这次整理讲稿,主要参考郝敬《详解》。心有未安之处,则择取程树德《集释》某家之说,在领悟未到处,也只好用头脑层面的功夫。
读书在于修身,在于变化气质。讲课在于教学相长,也在于事上磨心。
必有事焉,勿忘勿助。以此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