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社会性动物》第二章解读:什么是社会认知?
1
社会心理学当中,有个名词叫做:社会认知。
什么意思?
就是说:我们如何理解这个世界。
地球只有一个,但是,我们每个人 的理解却完全不同。
在世界首富巴菲特的眼中,满世界都是钱,每个人的脸都是金光闪闪的金钱符号。
在金融大鳄索罗斯的眼中,这个世界到处都是漏洞,他随时随地就可以大捞一笔。
但是,在特蕾莎修女的眼中,世界上到处都是需要救助的可怜人。
怎么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差异?
很简单,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社会认知)是完全不同的。
我们以自己的角度理解这个世界,而不是看到世界真实的样子。
2
李普曼在其著作《舆论》当中提到:某个偏远小镇的小女孩要是看到窗户上的玻璃被风吹落而碎裂,一定会惊恐难过。因为她坚信:家里有个至亲之人过世了。
中世纪的欧洲,人们习惯在早上把夜壶倒在大街上,最终滋长了瘟疫和疾病。因为他们坚信:裸体会招来恶魔的袭击,因此不肯脱衣服洗澡,也因为这个原因发明了夜壶这种东西。
看到这两个例子,你一定会这样想:古代的人,又迷信又落后,所以发生这样的事情很正常。
但是,时至今日,科技发达,社会进步,我们对世界 的理解(社会认知)进步了吗?
我们比中世纪的欧洲人更先进,更文明吗?
在《社会性动物》这本书里,阿伦森用数据和实验告诉我们:没有!根本没有!!
我们喝着可乐,看着卫星电视,穿着时髦的衣服,但是,我们对社会的理解(社会认知)跟中世纪的欧洲人几乎没啥差别?
原因非常简单:我们的大脑本身就有问题。
大脑本身有诸多局限,自带错误。
比如,同样 的信息,我们在电视上看到跟在手机上看到 的感受就非常不同。
同样一部电影,在电影院播放和在家里播放,效果差异极大。
总之,我们的判断,记忆,看法都不大可靠。
3
正是因为大脑系统自带错误,让我们产生了各式各样 的偏见。
这么多偏见加起来,算一算,好像双手双脚加起来都不够数。
不过,总结归纳一下,基本有三大类。
第一大类,叫做基本归因错误
意思就是:我们如何解释自己的行为?
如果我们遭遇挫折,我们就会这样解释挫折的原因:环境不好,而不会考虑自身的因素。
我们举个例子。
小明大学毕业,三个月都没有找到工作。家人问他怎么回事?小明很委屈:今年 的就业形势太差了,我已经很努力了,唉,可是大环境不好,有什么办法?小明的解释里面有一句潜台词:我找不到工作是因为环境不好,不是因为我不努力。
第二大类:行为---观察者偏见
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如何解释他人的行为。
如果其他人遭遇挫折,我们就会认为:这是因为他们不努力,而不考虑环境 的因素。
举个例子。
第二年,小明的学弟小张毕业了,也是三个月没有找到工作。可是小明心中却是这么想的:这个家伙,也太不努力了,找工作还不认真,真是对不起大学四年的学费。小明的解释里面同样也有个潜台词:别人找不到工作跟环境无关,是因为他们自己不努力。
看,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肯定是因为外部环境造成的,发生在别人身上,那一定是别人不够努力。
第三大类,自我偏见
意思是,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们都把自己当成这些事情的主角。
换句话说,我们都下意识把自己当做宇宙的中心。
举例来说。
张三今天脸色不好,肯定是因为我做了什么事情。
李四很高兴,大约是因为我早上夸了他。
实际情况是,张三因为孩子 的事情心烦,李四是因为中了一张500块的彩票。
看,无论鸡毛蒜皮还是惊天动地,只要事情发生了,我们就觉得跟自己有关。
这个偏见还有一个笑话版:缺了我,地球肯定不转了。
4.小结:我们是如何理解这个世界的?
通常,为了节省能量,减少资源消耗,我们喜欢选择捷径。
换句话说,只要可以活下去,其他都是次要的事情。
因此,大脑对世界的理解遵循两条简单规则:
其一,生存第一。
其二,满足了第一条之后,剩下的事情就是,怎么方便怎么来,只要可以节省资源。
这件事情的翻译过来就是这样的:怎么理解不重要,只要可以活下来。
好了,今天就分享到这里。
我是王小喵,先关注再观看,养成好习惯。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下一篇文章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