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复杂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行为的复杂性,人类通过行为改变了环境,也改变了人类自身。但是,什么是人类的行为?
百度百科在“行为”这一词条下的解释是,“行为是人类或动物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及具体的生活方式,它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不同的个人、动物或群体,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或对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所做出的能动反应。”
这个解释认为,行为是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能动反应,这个能动反应既可以表现为生活态度,也可以表现为生活方式。
心理学概念中一般将生活态度称为内在行为,而将生活方式称为外显行为,前者是指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心理活动,如意识、思维等,后者是指可以直接观察到的行为,如言谈举止。
我们平时所理解的行为一般都伴随着我们的行动,比如四处走动,挥舞手臂,高谈阔论什么的,这些行为都属于外显行为。
那么,“动”是行为的特征吗?比如,你让我滚出去,可是我丝毫不为所动,只是冷冷地盯着你看。虽然我没有动,但这也是一种行为吗?
当然,如果你能透过我的脑壳,看到里面成堆的神经元,也许你就能看到其实我也在动,神经元里面的电信号也许已经乱成了一锅粥。这其实就是内在行为。所以,如果要一个人真正地静下来,除非他死了。
也就是说,行为的共同特点就是“动”,或者说是状态发生变化。我们说动物有行为,但我们很少说植物也有行为,因为它们从来都不动(除非你用显微镜看它的细胞)。
如果人类身上发生的所有变化都可以称之为行为,那么,大到我们的躯干四肢,小到我们的内脏细胞,以及大脑里流过的每一束电流,它们的状态发生的变化都可以被称为是行为,这样,行为这个概念就变得很清晰,但是,与我们日常的理解还是稍有出入。
其实,将思维也加入到行为这个概念篮子中去,已经是突破了我们的日常认知,何况那些我们平时根本就不会意识到的心跳、呼吸和胃肠蠕动等。科学家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是否意识到不能成为衡量行为的标准。
许多外显行为都不是有意识做出的。比如膝跳反射,如果你敲打我的膝盖,尽管我做出很大的努力来保持小腿的静止,但是它还是会不由自主地弹跳起来,丝毫不会把我的自由意志放在眼里。
当一个球飞到你面前的时候,你会不自主地眨眼睛;甚至当你将球拍挥出去的时候,你的手臂也不是完全受你的意识操控的,尤其是当你打出一个十分得意的好球时更是如此。我们不受意识操控的行为其实有很多,比如平时走路、骑车,一边发呆一边读着书上的每一行字。
虽然有一些内在行为是能够意识到的有意识行为,比如某些思维活动;有一些内在行为虽然可以意识到,但却决不是有意识行为,比如呼吸和心跳;还有一些内在行为是我们根本意识不到的,比如胃肠的蠕动,血管里流动的血浆,神经元释放出神经递质,细胞线粒体不停地制造出能量等。
虽然,有些行为是无意识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改变刺激来调整这些行为。
比如丹尼尔·卡尼曼在他的《思考,快与慢》中提到一个心理锚点实验,他让受试猜测一个数字,比如我国的香蕉产量占全球的比重大约是多少?下面有一组选项。
在你做出选择之前如果你恰好接触了一个数字(丹尼尔是通过被设计好的轮盘游戏将这个数字植入到你的脑中的),那么,如果你接触的数字相对较大,你选择的选项数值也会相对较大;反之,如果你接触的数字相对较小,你选择的选项数值也会相应较小。
这个提前接触的数字就会成为你后面选择的一个锚点。实验证明,这个提前种下的锚点的确影响了你后续的行为,但我们对此却一无所知。
由此可见,我们通过有意识的学习和行动不仅仅可以改变我们的有意识行为,它也可以改变我们的无意识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