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8日至20日,有幸到昌宁县参加了保山市杨洪定名师工作室第四次集中研修暨统编版小学语文新教材专题展评活动。为期三天的培训,满满的行程,充实的内容,疲惫间头脑得到了又一次冲击与洗礼。
19日聆听了同伴的七节竞赛课,欣赏了完美精彩的美文诵读展示。20日,来自江苏南京的特级教师刘冰老师带来的三节示范课、一个专题讲座加上杨洪定老师毫无保留的分享,为我们呈现了一场语文教研教改的饕餮大餐。
从昌宁回来已半月有余,我的思绪一直没有停止飞扬,多次提笔却又无法落笔。因为确实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语言才能把这一次的收获全部百分之百的准确记录下来。
何正武、杨肖燕老师同课异构《司马光》一课。何老师准确地把握教材定位。本课是学生首次接触文言文的学习,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的方法,掌握重点字义,理解课文意思。在教学中何老师导入新颖,将学生带入文言课堂的学习,教学设计层层递进,由读文到理解文意再到拓展,最后在教学推进中总结学法。杨老师由故事激趣导入课文学习,课中读好文言文,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并补充注释理解文言文,在理解的基础上提炼板书,把文言文读短,读出文本蕴含的人文素养,最后拓展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教学过程扎实推进,语文要素得到有效落实。教内容不及教方法,这一点在两位老师的课堂上都得以体现。
邵国瑞、杨从香、徐春艳老师同课异构《掌声》一课。我觉得这篇课文是本次三篇选文里边儿最难把握的一篇。但三位老师的处理各有千秋,各有优势。邵老师深度解读文本,对教材进行重组,由英子的变化切入课文学习,深度感受掌声的力量。教学中邵老师还引导学生运用“抓住关键词句段品读感悟文本”的方法,从人物的动作神态中体会情感,并指导学生转换人称进行复述,使人文要素、语文要素扎实落地。张老师的教学则关注细节,对文本内容进行了空白的拓展,关注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徐老师的课抓住人物动作、神态体会人物情感,渗透了人文素养。
杨淑雯、王安顺老师同课异构《灰雀》。杨老师在课中紧扣单元语文要素展开教学,应用学习单引导学生在默读、思考、交流中揣摩男孩的心理,落实语文要素。而王安顺老师能够紧扣人物对话引导学生深入体悟文本,让学生尝试加提示语,将藏在文字中的人物心理揣摩出来的同时在朗读中进行进一步的感悟,同时,也凸显了本节课以对话为主进行描写的写作特点。
如果说同伴的七节课,是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中我不断的对照审视自己。那么刘冰老师的三节课,就是我心目中的理想课堂。刘老师的三节课《小真的长头发》《尾巴它有一只猫》《奇妙的想象》都聚焦单元教学,凸显单元教学策略。三节课用活了教材,紧扣三篇例文的语言特色、写作特色展开教学。三节课学生学到的不仅是三篇课文,更是高于三篇课文的的知识、技能与熏陶。《尾巴有一只猫》教学中,刘冰老师引领学生以玩的心态来学习,带着孩子们重温故事引发讨论,接着下水续篇感受语言魅力、翻转的世界里来写作的想象的乐趣,为孩子打开了思维的闸门。教师一直起到的是启发引导的作用,真正上出了课文课的新、活、趣、实,凸显了单元整合、方法指导、语言实践,借教材实现了创新应用教材,课中学生听说读写得到了落实。我们可以真切的感受到,在教学中孩子所获得的一切不是刘老师塞给他的,灌输给他的。而是刘老师在引导学生与教师、与教科编者、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中实现的。
在讲座中刘老师提到的九个字如醍醐灌顶点醒了我,“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不就是我们语文课追求的理想境界吗?新教材新教法我们不能再局限于注重知识,注重思想情感的培养,要更多的关注语言的形式,评析语言的内容,领悟语言的智慧,体味语言的情感。实现语文教学真正的生态。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在新教材新教改的大潮里,我们就应该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
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怎样实现语文课堂的新、活、趣、实,使语文核心素养扎实落地呢?接触实践统编教材四月有余,从雾里看花到躬身实践,我觉得首先要把握好教材特点,认清我们的语文课堂要交什么,只有理清这个,备课才有效。备课时应该吃透教材,即要宏观把握教材中的要素系统,又要微观落实到每一篇文本的要素重点,精准定位教学目标与方向。课标中关于“语文核心素养”论述提到要“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还提到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诸如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审美情趣等,这些,我们以前在教学中较少去关注,新教材的编排特点又尤其关注,那备课时就应该给予学生学情去深入思考,多研究“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课中要关注学生的学,紧扣“语文素养” ,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活动不应追求热闹,而应该更理性。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学习策略在阅读课文中的运用,阅读才更有效。课堂上学生要有语言表达训练的时间,扎扎实实训练,让我们的课堂拥有落地的力量。
观摩名师课堂,我真切的感受到了读书的需要。“新高考”“新课程”和“新教材”,必然会给我们提出更高的业务要求,刘老师在课堂上的游刃有余源自于他扎实的专业素养与文学素养,在未来几年,老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会成为硬指标,读书少的问题会显得很突出。统编中小学语文教材最主要的特色,就是“读书为要”,大量增加读书的份量。问题是,老师是否能跟上这个“量”,能跟上这个“节奏”? 答案不言而喻,教师只有大量阅读才能胜任教学需求。
学习的路上,我们共享课堂生长的力量。在观摩、聆听、记录、反思中,点燃我内心的共鸣,点燃我对理想课堂追求的实践已思考。“一切为了儿童”“为儿童的素养生长而教”,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对于理想课堂的追求我将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