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九十年代,在街头巷尾可以见到摆地摊的江湖术士。把一些叫不出名字的树根和动物的角切成薄片摆在地上,装上几瓶浑浊的药酒,用几片红纸写上几个大字“祖传秘方”的大字,专门治疗风湿病或者是跌打损伤等病。我每次都看到三五个乡亲们围上前去,至于疗效如何就不得而知。
邻村有一个人叫做杨三,家里有四兄弟,他排行老三,得名杨山。大字不识一个,但是口才极好。到电影院去看电影,他不认得汉字,但是都要数一数电影名有几个字。如果来看电影《小兵张嘎》,他先看字数,再问身边人是什么电影?你调戏他说看《燕子李三》,他就会兴致勃勃回去告诉别人看《燕子李三》。在一片嘲笑声中,他给周围的人带来了很多的欢乐。
杨三每次都会去赶集,以他察言观色的本领,招呼别人过来,“兄弟:我看你气色不好,精神不振,这段时间睡眠差,我这里有祖传的药,你拿去试试。”他小心翼翼地取出用锡皮纸卷起来的几支粉剂,郑重其事地交到顾客手中,以5——10元的价钱成交。遇上生意不好,他就会叫上几个托,围着他的地摊打转转,让他们嘴巴上说:“你这个药好呀,我上次吃了病就好了。我是老顾客,你要卖我便宜一点呢。”一下子就买了扭头就走。正在犹豫的顾客看到这种情景,也就不再犹豫果断掏钱买药。那个时候的工资是十多块钱一个月,他赶一个场子就已经超过了这个数。有人到他家看制药现场,原来是一大瓶一大瓶的六味地黄丸,他把药擂碎,然后用锡皮纸卷起来,这就是他所谓的祖传秘方。药是好药,药方是也是祖传的,改头换面后的补肾良药价钱有点贵。
今天,地摊上卖祖传秘方的药已经很少了,但是相同的故事还在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