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
典故出处与故事
这个典故最早出自《论语·微子》篇。故事大致是这样的: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路在外奔波游说。有一天,子路不小心掉队了,在路上遇到一位用拐杖挑着除草农具的老人(“丈人”)。子路恭敬地上前询问:“您看见我的老师了吗?”
那位老人听后回答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意思是: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晓得你的老师是谁?)说完,就把拐杖插在地上除草去了。
子路听后,恭敬地拱手站在一旁。老人见子路知礼,傍晚便邀请他到家留宿,杀鸡做饭款待他,并叫两个儿子出来相见。
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告知此事。孔子说:“这一定是位隐士。”并让子路返回再见老人,但老人已避而不见了。子路于是发表了一番关于“不仕无义”(不出来做官是不合义理的)的议论,认为君子出仕是为了践行道义,即使知道理想难以实现,也不应逃避社会责任。
含义解读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字面意思是指四肢不勤劳,分不清五谷(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等农作物)。其引申义则是:
· 形容人脱离生产劳动,缺乏基本的农业常识和生活实践能力。
· 常用来批评那些只读书本、脱离实际、缺乏动手能力的人,尤其是一些旧时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