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如何做一个有趣的人》之三:兴趣是天生的,无聊是被逼的。
每一个健康的新生婴儿对这个世界都充满好奇,小时候觉得这个世界是很有趣的。感觉世界神秘而深不可测,问题多到“十万个为什么”,那是一个孩童通往成人世界的信息入口。
一
好奇心的重塑:朝闻道夕死足矣
人类改变世界的原动力,都深深根植在人类的基因里有两个。
一是基于功利的生存欲。要生存得更舒服,就必须有更多资源。
二是基于非功利的求知欲。好奇心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永远不灭的火焰,好奇心引发求知欲。没有探索的好奇心,就没有经历的意义。
(一)好奇心是源动力
“好奇心”是我活着的原动力,我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不计成本,不计回报,纯粹到透明。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好奇心的另一面:1.好奇心是危险的,“好奇心”在激发“探索欲”的同时,也会导致它有时候和“生存欲”相悖——“探索欲”往往带来风险,所谓“好奇害死猫”。
2.好奇心的半径范围非常有限。
3.好奇心是脆弱的,重复的生活模式会钝化人的感知能力,沉重的精神压力会压缩人的生活空间。
二
越长大越无聊:自戕式发育
当我们感觉到有趣时,觉得岁月如梭,和喜欢的人聊天不知不觉天就黑了。
当我们感觉到无聊时,觉得度日如年,上枯燥的课下课铃总是遥遥无期。
可当我们回忆时,这种感觉又会倒过来。
(一)神经元剪切:越长大越孤单。科学家比较发现成人的神经元平均比婴儿少了40%。
(二)变强了,也变秃了。从一个学十几门课程的学生,变成一个只能在一个领域干活的人。
无聊是现代病,是文明病,是社会发展病。如果你觉得无聊,说明你至少过得还不错。
所以要拒绝无聊,不是去辞职!换工作!创业!离婚!环游世界!当诗人!不顾一切放飞自我!那样倒是不无聊了,但随之带来的风险会让人战战兢兢夜不能寐。我们只是想在保持稳定安全可持续的生活方式继续的同时,找点乐子而已。
三
像哲学家一样观察世界:视角陌生化。
当日常生活成为习惯,当生活成为一种惯性,不再是“我在做事”而是“事情在推着我”,就无法给“有趣”这种体验留下足够的空间。想要像儿童一样兴致盎然,就要先把这个世界陌生化。
(一)形式的陌生化,换一种方法去调剂。
(二)观念的陌生化,“理所当然”——这是一种可怕的人生体验。它把我们包裹在表象之内,阻止我们去看世界运行的内在原理。
平时的观念都只是一种习惯,我们需要偶尔把自己陌生化。把自己当作一个客体去看待、去围观,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去观察自己的生活状态,会发现很多很多问题。
如果你觉得陌生化后你的生活是荒谬的,那说明你已经偏离自己想要的轨道了,早发现早治疗,可能还有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