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第一期相比,主要增加“多理论视角剖析原生家庭中的问题”这个部分标题,并提醒不要用概念和理论给人和事贴标签。
1、多面向看待原生家庭的影响
如课程引导所讲,原生家庭中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互动模式对子女的性格和行为模式、关系模式产生很大影响,很多人能够体验到自己的一些不足是来自原生家庭,那么我们围绕这一普遍现象,还可以补充一些层次和面向去看待这些影响:
首先,是理解没有完美的家庭。在程度上,我们可以将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满足感打个总体分,也可以再将这种满足感细分到情感、物质、社会化(长辈给自己走向社会树立的榜样)等等方面,看见具体的满足或缺失来自哪里。如果本自具足,那很好,感恩、安上心锚,将早年从原生家庭充好的能量用好、用足,并能够自己接续;如果有不满足,再看这样的不满是来自早期原始的创伤还是成长中经历的社会比较,在不满足中还有没有一些例外是另外一面的,比如父母在有限的能力下所做的努力或者改善、家族其他成员替代父母成为自己的重要他人形成正向的影响,或者在成长过程中对于父母对自己的态度和教养方式有了不同的理解和赋意,父母也在改变,等等。
2、理解父母态度和行为的成因
接着,是理解环境与代际传递的作用。往往,这些影响不完全是父母或其他直接养育人孤立的影响,他们的态度和行为也来自特定的社会环境和代际传递,比如常见的重男轻女就有社会文化的影响。重男轻女的家庭也有不同的表现:偏爱儿子和粗暴对待女儿、剥夺女儿受教育等更多权力、更多工具化利用女儿,或者母亲自己也深受其害、给女儿很多压力,要求其“争气”,等等。然后,这些影响也会随着社会的变化在悄然产生变化,比如一些地方家暴女性的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也在减少少至消灭。
还有很普遍的现象是,父母受到主流社会价值观和话语体系的影响,无法让子女按照自己的个性和意愿去选择人生,等等,这些都是跟社会文化有关。在大的社会环境下去理解父母的局限和无奈,看到他们在局限中可能也有的挣扎,随着时间变化他们已经有和可能有的变化,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看见和理解父母。
另外,用家族系统排列的观点来看,家族中有些特定的现象还可能跟家族历史中没有被看见或者被掩盖、排斥的人和相关的秘密有关,比如某些人的愤怒和暴躁,可能是跟家族中的某些暴力冲突有关,形成了代际之间的牵连纠葛,让无辜的后代成为传承和受害者。这种现象在系统排列的呈现及背景的回溯中得到了验证。
3.多理论视角剖析原生家庭中的问题
课程引导中解释了父母将自己的不满和期待投射给子女,让子女内化认同了这些投射(投射性认同)的动力,这是精神分析的一种解释。家庭系统中的很多现象还可以用不同的理论和视角有更多的解释,比如这一课也提及社会文化和社会建构的影响、家庭治疗中的自我分化概念,另外家族系统中的集体潜意识、三角关系、同胞竞争等等,都有很多的理论和案例。后面我们再结合具体问题来运用和分享。
所有这些概念和理论可以为我们提供理解的线索和思路,开启我们的认知和觉察,但不宜成为标签、固化我们的思维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