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实现基层各项工作目标,关键在人。广大村级后备人才队伍是农村“两委”班子的重要来源,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有力支撑,更是夯实基层基础、推进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的重要保障。
一、马家湖村村干部现状及后备人才选育困境
第一,马家湖村现有村两委成员年纪偏大,虽然有着极其老道的乡村工作经验且本身就是土生土长的村里人,但疲于应对电子化的办公工具,工作效率较低。每个村干部平均身兼四五个业务口的工作,无法很好的兼顾自身所有日常业务,大多数情况下哪个业务最紧急先完成哪个业务。
第二,马家湖村常住人口多为老年人、学龄前儿童、少部分妇女,大部分户籍人口多进城务工、买房安家,村里现有青壮年比例较低;仅有的少部分青壮年碍于自身家庭责任重担、自身学历水平、个人能力性格等因素往往不愿意参与村级公共事务,加之乡村基层大部分时间需要直面村民群众做工作,需要一定的沟通交流技巧以及熟悉村情村貌,导致一部分村民群众对成为村干部存有畏难情绪。
第三,除了村两委成员,村干部中三支一扶人员由于只在基层服务两年,他们作为辅助基层工作的“候鸟”式工作人员,一边帮村两委成员打下手,一边还在备考,工作时间缺乏长期稳定性,且他们均为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回归乡土,没有意愿成为村级后备干部乃至真正加入到村干部行列中。
第四,村两委成员在日常工作中需要经常性接受上级业务指导、档案资料检查、调研暗访等,村民群众日常来办事或与村干部进行交流时对这些事情有所亲见与耳闻,导致对于成为村干部存在一定程度的恐惧心理,故难以在本村常住人口中挖掘出有意愿加入到村级公共事务的村民。
笔者在今年6月进行马家湖村后备干部谈话时,遇到一名在村部附近开餐厅的男性村民,问他有没有意愿加入村级后备干部队列之中,他表示目前自家餐厅经营状况良好,疫情过后客源稳定,且顾家方便,家人也很支持目前的餐厅生意,成为村干部或许收益不如经营餐厅,无法产生足够的经济收入改善家人生活境况,故不愿意加入到后备干部队伍之中来。
另一位女性村民现与公婆生活在马家湖村某队,无业,家中孩子年幼,平时在家照顾公婆与小孩。问其有没有意愿加入到后备干部之中,其表示目前无法从家庭责任中脱身,且日后等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纪她还是要前往城里投靠丈夫,并为孩子在城里办理入学,并不会在马家湖村久居,故不愿意加入到后备干部之中。
二、马家湖村后备人才选育对策
一是拓宽领域“选”。要紧盯县内镇外务工人员、乡村致富能手、优秀党员、返乡高校毕业生“四类人群”,对作风正派,群众信任,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并有意愿服务基层的有志青年,作为重点跟踪培养的对象;要结合实际通过人才自荐、村组推荐等形式,建立后备干部人选台账,把愿意为群众办事、能够挑起村级经济发展重担、办事公道正派的人纳入选拔视野;要建立村后备干部政治审查机制,坚决把好“入口关”。对存在刑事违法前科、行政违法前科且不宜担任村干部的人员坚决不予使用。
二是多个方面“培”。要加强后备干部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培训,依托党员轮训、“三会一课”等抓好政治理论学习,全面提升村级后备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履行能力;要建立后备干部实训制度,与村“两委”干部一同开展工作,跟班学习,着重参与乡村振兴、基层组织建设、信访维稳、村集体经济发展、安全生产等重点难点工作,通过实践锻炼熟悉流程、掌握要领、积累经验;要建立后备干部考核评议制度,每年在村“两委”会或党员大会上接受党员群众评议,学会“找差距”“抓落实”,切实提高工作能力。
三要多措并举“管”。一是实行档案管理。建立村级后备力量管理工作台账,做到“一人一档、一村一册、乡村有库”。要是强化考核管理,定期与后备人才进行谈心谈话,了解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发动思想端正、工作优秀的后备干部向党组织靠拢,积极入党;要动态监测管理,对工作实绩不突出,考核评价不合格、群众认可度不高或有其他不良表现的后备干部,及时清理调整出库,并注重把各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人才充实到人才库中,做到优进劣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