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书院来了三位特殊的客人。说是特殊,两个原因,一是他们是一家三口,是一位老师的朋友,二是爸爸上午包本背诵了《学庸论语》即《大学中庸论语》,上一年级的女儿背诵了《论语》里的第一到第三篇。
这位爸爸是去年年底接触到老实大量读诵经典的。今年年初,开始读诵《论语》。他读书,听从了同学的建议,只是读,不求解释和理解。他在单位里的同事,看他读,觉得有趣,于是将书复印了五份,六人一起开始读。结果,那些同事,在网上啊什么的找注释,读一句看一句解释 ,结果至今没有一位读完第一篇的。是有他,只是读,读,一篇一篇地背。平时的周末,他去打球,一般开车去,自从背书后,他改为从家里走去,来回走路的同时,听书、背书。在家里,也抓紧可以利用的时间。就这样,读到9月份,《论语》二十篇都能背了,于是约同学,在十一长假时,来学堂包本录像。背诵录像是录了,可一旁核对检查的老师也记下了18处错误。不算通过。
这包本录像也是有标准的:每5千字可以提示一次,不许吞字就是背太快了字听不清,也不能错字,比如者、矣、焉等语助词也不能错。
回去后,这位爸爸又下决心:这回把《大学》《中庸》也包了,这样一本书才圆满。于是更加努力!这不,利用元旦假期,又来学堂,一气呵成,包本录像完成。
鉴于此,我们请他和书院的同学们聊一聊,包本背诵过程的一些心得。他说,在读诵的过程中,也不能理解句子的意思,凭字面理解。可读着读着,仿佛又能明白一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嘛。比如一开始时,读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就想,古人为自己读书,都为了自己,岂不是自私,那今之人都是为人,不就是为大家吗,今人更好。那还要读古人的书干嘛呢?可读着读着,觉得古之人为己,不找理由,先修身,再齐家,然后治国、平天下,从自身做起。而今人呢?他看到女儿,说:打个不恰当的例子,我读书,完全为了自己啊,能背下来,有成就感啊,而且通过录像,也是自己努力大半年的一个成果,一个见证。而我女儿,不喊她她是不会主动读的。我和她敲定了,13岁前必须包本《论语》,这是没商量的。女儿现在也在读,但仿佛是为我这个老爸读的。今之学者为“人”啊!
接下来,这位爸爸有设立了新目标:背《老子》,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等拿下了十四行诗,再来录像。
临别前,我们也祝福这位爸爸,引领着女儿走进经典的课堂。
祝福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