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抓起”、“力争做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我们多听过这样的话,可你是否想过为何将“德”放在第一位?因为这样语句通顺?还是因为这样容易记忆?亦或是因为这样约定俗成?
其实大家都明白,之所以把“德”字为先,是因为“德”是后面那些的基础,是后面那些的前提。可以说,没有“德”一切就无从谈起,没有“德”一切只是空中楼阁,没有“德”一切只是技艺层面,没有归属。
纵观历史也不难发现,只有技艺而没有“德”的人最终很有可能走上歧途,走火入魔,最终沦落成工具的仆人,或者自己沦落成为一个“活生生”的工具也未尝不是。而那些有“德”之士,都会被人敬仰,尊重,因为他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既然“德”那么重要,我们是否可以考量呢?或者说,我们怎么才能知道一个人到底有没有“德”?
说实话,与“智、体、美、劳”相比,“德”是个更加务虚的一个词。说它务虚,主要是想说比起那四个来讲,“德”更多的是一种感觉,一种体会,一种印象,而这种感觉、体会和印象还不只是单方面的,而是综合性的,不只是可以用智力分数、体能指标、鉴赏能力、劳动技能等单纯的外在一些可以表现出来的,而是一种由内到外,由心而生的表现。但是,“德”真的没有具象化的表现吗?这句话又不能绝对。如果说有,也是在日常,在细微处,在生活里,在各处。
同时,个人觉得“智、体、美、劳”更多的表现在某一个点上,而“德”则表现在很多方面,各个领域都有所体现。
此外,貌似有个怪现象,就是无论“德智体美劳”哪个方面好像都要有个评价指标才能算是应该,算是天经地义。但是,就像我说的,由于“德”的特殊性,所以我总觉得对它的考核不能用评价其他的指标。为什么?首先,不能以将“德”的内容能够背出来,讲出来作为标准,如果那样做,那个“德”只能叫口号;其次,不能以将“德”的内容做出来,演出来作为标准,如果那样做,那个“德”只能叫作秀;再次,不能以将“德”的内容写出来,默出来作为标准,如果那样做,那个“德”只能叫文字。
所以,我觉得如果非要给“德”安排一个评价体系的话,应该放得长远一些,日常一些,宽范围一些。因为“德”对一个人的影响更多的不在当下,而在未来,不在具体时刻,而在平时日常,不在具体领域,而在全领域。再说的透彻一点,直白一点,如果再过10年,20年,甚至50年,某些国家再看国人的时候暗伸大指,再看到国内林林总总时候不由惊叹,心中暗想这是中国人,这里是中国,我们不能作为中国人真是遗憾,不能去那里走走真是遗憾,我总觉得到了那时候,“德”的价值也许才真正有所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