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聊聊父母成长的话题。
说到父母,有这样三种类型的父母,我们来对号入座一下。
第一类是先知先觉的父母。这一类的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进行自我学习,理念是比较超前的。
第二类是后知后觉的父母。这一类的家长通常没有提前学习,往往是在孩子出现问题和状况之后才投入学习改变。
第三类是不知不觉的父母。这一类的家长,浑浑然没有任何知觉,也没有思考过孩子的状况和自己究竟有什么关系,一错再错,没有任何反思。
以上三种类型,作为家长的您,和哪一类比较靠近呢?
接着让我们来看一看,面对孩子的状况,家长的三种不同思维方向。
当我们遇到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一些状况或困难的时候,我们会想到这是谁的问题?通常情况下,会有三个思维方向。
第一种方向: 认为是孩子的问题。在这样的思维方向下,家长会认为自己特别辛苦,我也不容易呀,但是孩子他为什么就会这样?孩子他不太不理解人,没有责任心等等。所有的问题都归到孩子身上。
第二种方向: 认为孩子有问题,但是家长自己也有一些问题。在这样的思维方向下,对孩子仍然会有一些抱怨,但相对于第一种来讲,抱怨会稍微少一点,毕竟觉得自己也是有一些问题的,但是改变的动力并不强。
第三种方向: 认为是家长自己的问题。在这样的思维方式下,家长会多一份反思力觉察力。 进而投入到学习中,以学习去改变自己,成长自己。最终去影响孩子、和谐关系、改变家庭。
以上三种思维模式,您是哪一种呢?
再来看一看改变“谁”最容易?
先来看改变孩子。 如果要去改变孩子,首先一定是认为孩子是有问题的。这就必然对孩子是持否定态度的。至少我们会认为我们的要求他是没有达到的。如果本着这样的态度要让孩子改变,孩子会乐意接受吗?他的情绪一定是不好的。他会站在他的立场上来思考,会和我们形成对抗,因为他会觉得他没有问题,同时对家长的要求产生防御。在这样的情况下,亲子关系通常是不和谐的。
再来看看改变我们自己。发现问题之后,首先内观自己。这样的话,对他人对孩子就没有指责,没有指责也就意味着对他人行为的接纳,这样身边人会没有压力,会和自己的关系比较好。同时,如果是着眼于改变自己、成长自己的话,以系统观的角度看,家庭里面的任何一个人发生改变,一定会影响到其他人的改变。当我们自己改变了,也就是孩子的镜子改变了,孩子自然而然的也会随之改变。因此改变自己是最容易的。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模式。
作为家长,一定要明白自己和孩子是交流与合作的关系。那么如何发展与孩子的交流与合作呢?
一是要充分地尊重孩子。遇事多倾听,才会了解到更多的事情真相,不管孩子说什么做什么,要相信他一定有他的理由。
二是要做到无条件的接纳。接纳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当孩子出现状况的时候接纳就更不容易做到。不管孩子成绩好坏,他都是我们的孩子,都值得我们深爱。遇到状况后多启发引导: 你是怎么想的?感觉怎么样?下一步打算怎么做?等等。
三是做到放手。要相信孩子是“越用越有用”。多让孩子参与家务。让孩子体现出家庭成员的义务和责任。家长要谨记: 要想毁掉孩子哪方面的能力,就去替他做哪方面的事情。要想还毁掉孩子全部的能力,那就全部替他去做。因此放手是孩子成长的必要措施。
最后,再来谈一谈家长的成长方略。
以我个人的观点和经验来看,“学习”是家长成长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那么怎样学、学什么?
一是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平台。对学习平台一定要清晰而准确的评价。它的课程设置体系是否科学,是否完善,是否保证了知识留存率的最大化,这是非常重要的衡量指标。
二是学习自我情绪的管理。情绪管理是学习成长的重要议题。只有稳住自己的情绪,才能带来孩子的稳。如果情绪稳不住,再好的教育都是白搭。
三是要持续学习。家长必须要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最好的方式是组团前行,通过团队的力量互相鼓励,互相支持,互相监督,互相带动。持续的浸泡在学习的氛围之中,进而形成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综上,作为家长的我们,需要本着对孩子负责、对自我负责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不以改变孩子为目的,着眼于自身的学习和成长。只要我们自己的成长了,就一定会带给孩子生命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