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北朝时期,和南方不同,北方崇尚质朴,重视实用。
在南方骈文盛行的时候,北方的文章却仍以散文为主,出现了《水经注》、《洛阳伽蓝记》和《颜氏家训》三部散文名著。
01关于《水经注》
《水经注》顾名思义,是为水经所做的注,注文,文笔清新,相传为汉朝桑钦的《水经》作的注释。
作者郦道元(466-527),字善长,北魏范阳涿郡人(今河北涿州市)。曾任地方官,又任御史中丞。因为官正直,得罪了权贵,受陷害被杀。
《水经注》,文笔生动优美,是精彩的山水散文,它约30万字,记载河流1389条,所记山水,有郦道元根据亲身见闻而写的,也有依据其它书籍例如刘宋时期盛弘之的《荆州记》、孔晔的《会稽记》而编撰的。
它不仅在篇幅上大大超过了《水经》原文,而且注重叙述和描写,形成了精彩的山水散文。
《水经注》写山水有以下特点:
第一,文章中包含着作者的细致观察,能够运用多种手法,突出山水景物的特点,描写细致入微,逼真传神,避免了概念化、类型化的描写。
第二,在写景中突出人的审美体验,游览经历,评价体会,生动传达,印象感受,情景交融。
第三,语言精彩生动,清绮淡雅,简短灵活,流畅自然,简练精粹,清拔隽永。
例如《巫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随便从他的作品中找出一些文字,我们可以看出描写都是精心细密的,因此,郦道元在山水文学中的地位在历史上是很高的。
02关于《洛阳伽蓝记》
《洛阳伽蓝记》是记载洛阳寺庙的书。在东汉就开始新建了很多寺庙,到了南北朝时,寺庙就很多了。它的作者杨衔之,东魏人,生卒年和具体生平均无详细记载,可考的是,他在孝庄至孝静帝期间为官。
书中记载寺院,分为城内、城东、城南、城西、城北五卷。文中的记载以佛寺为中心,兼及有关宫殿、宅邸、园林、佛塔、塑像等等。又不仅记建筑,还旁及有关的掌故、风俗、保存了很多有价值的史料,也对现实作了大胆的暴露,可补正史记载的不足。
《洛阳伽蓝记》在写作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运用生动活波的笔墨,多层次、多角度地描写建筑之美,间以动态描写,绘声绘色。把本来属于说明文的建筑记录,写得生动传神,曲尽其妙。
例如卷三写景明寺:
其寺东西南北方五百步,前望嵩山少室,却负帝城,青林垂影,绿水为文,形胜之地,爽垲独美。山悬堂光观盛,一千馀间。
复殿重房,交疏对霤,青台紫阁,浮道相通。虽外有四时,而内无寒暑。房檐之外,皆是山池。竹松兰芷,垂列堦墀,含风团露,流香吐馥。
寺有三池,萑蒲菱藕,水物生焉。或黄甲紫鳞,出没於蘩藻,或青凫白雁,浮沈於绿水。碾硙舂簸,皆用水功。伽蓝之妙,最得称首。
以水池著名,写出了有水生植物,动物,在水草中出没,让人有如临现场之感。
第二个是,在写建筑时兼记掌故,记事简练、深婉,意味深长,尤其善于描写细节和场面,注意表现人物性格。
有些地方生动引人,如同小说。如卷四:“刘白堕善酿酒,盗饮之而醉,游侠有‘不畏张弓拔刀,惟畏白堕春醪’之语。”
在描写寺庙建筑时插入一些这样的传闻,使人感觉到趣味盎然。
第三个是,句式以散驭骈,骈文成份较多,行文简练隽永。
03关于《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是一部告诫子弟的书,是写给自己家人看的,给子弟一些教诲,让他们懂得学问,懂得做人的道理,其中以论说散文为主,也包含一些记叙的成份。它的作者颜之推(531—591),字介,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省),历仕梁武帝、元帝两朝,后被西魏掳至关中,掌书翰,逃至北齐,又仕齐、北周、隋三朝。他的思想属于儒家。
《颜氏家训》内容相当广博,除了告诫子弟为人、持家、立世之道,还广泛论及学术、文章、世态等,比如当时的士大夫不会骑马,当然更谈不上打仗,所以在战乱中,大量的死亡,书里面写了很多这样的东西。
这表现出了对南朝士族及北朝士人的社会风气都有所批评,体现了作者为人正直的一面。例如《涉务》揭露南朝士族的腐朽。
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於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
国之用材,大较不过六事:一则朝廷之臣,取其鉴达治体,经纶博雅;二则文史之臣,取其著述宪章,不忘前古;三则军旅之臣,取其断决有谋,强干习事;四则藩屏之臣,取其明练风俗,清白爱民;五则使命之臣,取其识变从宜,不辱君命;六则兴造之臣,取其程功节费,开略有术:此则皆勤学守行者所能办也。
人性有长短,岂责具美于六涂哉?但当皆晓指趣,能守一职,便无愧耳。
……
同时,书中也包含着一些可贵的文学见解。
《颜氏家训》的文章特点,第一个是风格平易、恳切、质朴、自然,侃侃道来,语重心长,毫不造作,符合对后辈讲话的口吻。
另一个是,在叙事中重白描,不加夸饰,但笔墨间常带感情,寥寥数语,便极具讽刺性。有些段落如同小品文。
如《治家中》有一段记载:
南阳有人,为生奥博,性殊俭吝。冬至后女婿谒之,乃设一铜瓯酒,数脔獐肉,婿恨其单率,一举尽之,主人愕然,俯仰命益,如此者再,退而责其女曰:“某郎好酒,故汝常贫。”及其死后,诸子争财,兄遂杀弟。
妇主中馈,惟事酒食衣服之礼耳,国不可使预政,家不可使干蛊。如有聪明才智,识达古今,正当辅佐君子,助其不足。必无此鸡晨鸣,以致祸也。
写一个吝啬鬼,家里面非常富裕,但是人却非常吝啬。
04南北朝乐府民歌概况
南北朝乐府民族是被汉朝乐府机关采集和保存下来的民间歌曲。南朝和北朝都有相当数量的乐府民歌流传至今天,这是新出现的文学体裁,有专门的乐府机关,收集乐府民歌,所以至今就有这样的作品被保存下来。
但由于自然环境、社会状况、文化风俗、以及艺术趣尚的不同,它们在内容和风格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
比如说,北方人的生活习惯,特别是南北朝时期,北方被少数民族统治,北方喜欢骑马放牧射猎打仗,这和南方截然不同。
南方多山水,以稻作为主,他们富于想象力,性格细腻。
由于南北方对立,西晋的统治者逃到了南方,一直到宋齐梁陈,这些人非常腐朽,欢歌艳舞,醉生梦死,加上南方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就使得那里的统治者更加追求享乐。
这样就形成了南北两地不同的文化风俗。
05南朝乐府民歌
南朝乐府民歌主要产生于东晋和宋、齐三代,梁陈的乐府诗则多为文人拟作。这些作品主要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清商曲辞》,还有一小部分在《杂曲歌辞》与《杂歌谣辞》中。
南朝乐府民歌从音乐上分为三部分:一是吴声歌曲,今存二十四个曲目,三百二十六首诗,主要产生于建业附近;二是西曲歌,今存曲目三十四种,一百四十二首诗。此外还有神玄典,今存十一个曲目,十八首诗,是民间的祭歌。
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比较单纯,基本上全是情歌。这些作品风格柔婉缠绵,清新艳丽,有些作品带有浓厚的脂粉气,甚至是有些露骨的色情描写,与汉乐府民歌有了很大的不同。
诗书上记载,北朝的使者来到南朝,说你们这是什么音乐,靡靡之音。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这些作品产生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些地方自古以来就和北方民风不同,音乐歌舞也和北方迥然有异。
东晋以后,南方的商业繁荣,出现了一些繁华的都市,在这些都市里,生活安定,礼教松驰,人民相对富足,于是精神上就有了娱乐的需求,所以到处是歌楼酒馆,人们竞相追逐感官享乐,奢靡之风盛行。
《南史·循吏列传》说:
刘宋之时,“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歌谣舞蹈,触处成群。”,“都邑之盛,仁女昌逸,歌声舞节,袨服华妆,桃花绿水之间,秋月春风之下,无往非适。”
南朝乐府民歌产生于这种背景之下,自然形成了以满足感官享乐为特色的内容和风格。
另外,南朝统治者普遍苟且度日,纵情声色,他们不仅出于享乐的目的而采集和欣赏那些情歌艳曲,而且还大力仿作,这就大大限制了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和风格。
在艺术表现方面,南朝民歌也和汉乐府民歌有明显不同,除了少数例外,南朝民歌体制短小,其中有些三、五杂言和四言、七言的作品,此外,占百分之七十的作品都是五言四句,这是文学史上新出现的一种诗体,它们已经很像唐人的五言绝句,齐梁时期的一些文人诗作就是模仿了这种形式。
南朝乐府民歌也改变了汉乐府民歌注重叙事的特点,这些作品以抒情为主,情感细腻委婉,明快而又含蓄,尤其是善于描写相思者的心理活动。
在语言方面,南朝乐府民歌不仅浅显清新,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大量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
例如《子夜歌》其七: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这里,“丝”与“思”同音,“匹”的字面意思是布匹之“匹”,但又与匹配之“匹配”双关。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在讲织布,实际上暗指与男子的相思相配,可谓含蓄巧妙,情韵悠长。
《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西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诗中以季节的变化为线索,写出了女主人公在由春到秋对情人的深切思念。物候的变迁和少女婉转的情思交融在一起,使感情得到升华。季节的变化又暗示着人生的匆促节奏,为主人公的这份相思增添了几分悲剧感。
这首诗还非常善于通过主人公的行动来表现她的复杂而幽怨的内心世界。从“门中露翠钿”一句开始,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主人公微妙的恋爱心理,刻划了一个柔情似水,一往情深的人物形象。
另外,这首诗多处运用谐音相关的手法,以“梅”、“莲”、“莲心”暗指“媒”、“怜”、“连心”,美好的自然物象与它们所暗指的诗歌意象交织在一起,更显得情韵悠长,美丽动人。
诗中采用顶真的修辞格式,在形式上给人以回环往复,绵绵不绝的感受,同时,更使得诗中的各个场景一气贯穿,韵味无穷,这是南朝乐府最好的作品。
06北朝乐府民歌
北朝乐府民歌今存七十余首,大部分辑入《乐府诗集》的“梁鼓角横吹曲”中。
这些作品大多数产生于五胡十六国至北魏时期,作者包括匈奴、鲜卑、羯、氐、羌、汉等各族人民。这些民族最初是作者用本民族的语言创作的,后来被译成了汉语。齐梁时期,南北朝互通使者,北朝民歌传入南方,被梁朝乐府机关所保存,因而被称作是“梁鼓角横吹曲”,实际上它们是北朝的民歌。
北朝乐府民歌的数量虽远不及南朝,但其内容的丰富却远非南朝民歌可比,它们生动的反映了北朝二百多年间的社会生活和时代特色,其风格刚健粗犷,质朴苍凉,体现了北方各族人民的性格特点。
反映现实的苦难是北朝民歌的一项重要内容,北方从西晋末年以来,一直战乱不休,广大人民在战乱中饱受苦难,北朝乐府民歌有不少这方面的内容。
例如:“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犹。尸丧狭欲中,白骨无人收。”,“兄在城中弟在外,弓无弦,箭无括,食粮乏尽若何活!救我来!救我来!”
战争夺走无数人的生命,使人们经常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同时,战争也造成了社会生产的凋敝,使人民大量的背井离乡,到处漂泊,《陇头歌辞》三首即表现了下层人民的这种流离飘泊的生活。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朝发欣城,暮宿陇头。寒不能语,舌卷入喉。
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北方少数民族长期过着游牧生活,习于骑射,加上北方长期处于战乱之中,使当地的人民养成了刚健勇武、豪放强悍的性格。一些北朝民歌表现了他们这种生活的性格特点。
例如,《折杨柳歌辞五首》: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腹中愁不乐,愿作郎马鞭。出入擐郎臂,蹀座郎膝边。
放马两泉泽,忘不著连羁。担鞍逐马走,何见得马骑。
遥看孟津河,杨柳郁婆娑。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
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跸跋黄尘下,然后别雄雌。
《李波小妹歌》:
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马如卷蓬。
左射右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
北朝乐府民歌中也有些情歌,这些作品热烈直率,毫无矫饰,和南朝的情歌,也有明显的不同。
例如:
《地驱乐歌》:
驱羊入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踏地呼天。
《折杨柳枝歌》:
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
敕敕和力力,女子临窗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
北朝乐府民歌中有一篇描写北风草原风光和游牧生活的作品——《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歌原为鲜卑语,后来翻译成汉语,句式长短不齐。诗中生动描写了草原的辽阔和富饶,气象雄浑阔大,充满了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
北朝乐府民歌中最著名的作品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
全诗叙事完整而生动,语言风趣传神,人物形象的刻划极为成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北朝乐府民歌极为质朴直率,毫无雕琢,其中洋溢着乐观豪放的情调,充满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它们对唐代诗歌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精神养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