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诗经》学习时间,大家又有些什么期待呢?
国风.邶风.击鼓
先秦:佚名
击鼓其镗(tāng),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yuán元)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shuō)。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xū)嗟(jiē)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xún)兮,不我信兮。
读完这首诗,大家是不是发现有一句诗特别的耳熟: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原来出自这道诗。那这是一首什么的诗呢?
这是一首著名的爱情诗,它叙述了一名士兵对心上人的日夜思念:他想起“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想如今生死离别,天涯孤苦,流泪蒙眬,肝肠寸断!
我们来看第一章。
“击鼓其镗(tāng),踊跃用兵”。一阵阵镗镗的击鼓声,军队被召集起来了,国家要打仗了。整个场面营造着一种紧张急迫的气氛,我们知道主人公的身份就是一名士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把自已的遭遇与众人作一对比,更加突出自己的不幸;“土国”是指在国都内建筑房屋或城防工事;“城漕”是说在溥地筑城。在国内服土役,筑城池是异常辛劳的。但是这种差役虽然辛劳,却可以生活在国内,可以与亲人相聚。比起南下陈、宋.身居异乡,骨肉分离尚好一些。第一章写出征之前的情景,也交待了南征的原因和背景。
第二章就写出征了。“从孙子仲,平陈与宋。”原来是跟从将军孙子仲去调停陈国和宋国。因为路程遥远,战争不能马上结束,不让我回家“不我以归,忧心有忡”。我们可以想象着,他是多么的思念着亲人啊,内心又是多少的愁苦啊。通过这种辛酸描述,更显出主人公遭遇的悲惨,人民的厌战和对频繁征战的统治者的怨很.尽在不言之中了。
第三章通过自问自答的等式对军旅生活进行描写:“爱居爱处?爱丧其马?”在寻找宿营地的一阵忙乱中,战马给丢掉了。更为奇妙的是主人公的战马又失而复得:战马并没有丢失,原来它跑到山林下面去了。在古代的部队中,战马可以说是战士最得力的助手和最亲密的伙伴。但此时此刻,战马丢掉了,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好马是不受羁束、爱驰骋的;士兵的心思呢,不放在打仗上,他特别的想家,他对家乡的思念和亲人的挂牵也在这样的细节中含蓄的表达出来了。
第四章由严酷的现实转入对往事的回忆。诗人回忆当年离家南征与妻子执手泣别的情形:当年,两人曾立下誓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无论聚散与死活, 我曾发誓对你说。我要拉着你手紧紧握, 白头到老与你过。我想,没有比这句话更令人感动的了,有一首歌说的是世界上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地变老,这里写出了两人感情的深沉,爱情的坚贞,但也包含着对未来的隐隐担心。可怕的是,这种担心终于变成残酷的事实——诗人长期征战无法回家与亲人团聚了。所以诗的最后一章,又从往事的回亿回到严酷的现实,“于(xū)嗟(jiē)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xún)兮,不我信兮”。叹息与你久离别, 再难与你来会面。 叹息相隔太遥远, 不能实现那誓约。这其中的情感真的让人怅然泪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种古老而坚定的承诺,是浪漫而美丽的传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该是一种并肩站立,共同凝望太阳的升起、太阳的落下的感觉;该是一种天变地变情不变的感觉,是见证岁月、见证感情的感觉。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当你哭泣的时候,有人陪你伤心,倾听你诉说,为你抚平凌乱的发和憔悴的颜容,告诉你明天依旧阳光灿烂;当你笑容明媚的时候,整个世界都和你一起明媚,而他静静地站在一旁,微笑着看着你和阳光一般地灿烂……
“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此句至理真言体现了中国人最为典型的诠释“爱”的方式——含蓄而坚决,生死而不渝。契为合,阔为离,死生契阔,生死离合。沧海桑田,斗转星移,不变着你我怦然心动的爱恋,海誓山盟,不知归期,痛彻着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