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思考,虽然才来北京不到两年,但是互联网行业已经不知不觉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刚来北京的时候被媒体热捧的公司现在大部分早已不知去向,新贵们层出不穷,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项目让你耳目一新,但是你总以为会有下文,但是没了,还真就没了,这不禁让人唏嘘,这到底是怎么了?
但是总有那么几个公司总是一如既往的保持着“可持续”的增长,保持着长久的流动性。
那么这两个现象背后究竟有什么东西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呢?
不得不承认的是,整个行业的水平在不断的提升,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就是:我们对于产品的评价已经发生了变化。在整个行业水平层次不齐的时候,我们通常会说:“这款产品做得真好”。但是今年我明显感觉到不管是媒体还是同行,夸奖产品的路数已经在慢慢发生着变化,因为产品做得好不再是稀有的事情,而是越来越变成了标配,变成了基本功。
随着行业逐渐趋于理性,不管是产品经理还是设计师等的水平都在上升,换句话说整个产品团队的水平都在上升,导致的结果就是产品越来越好,这当然也是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很棒的事情,这也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的积极作用,但是这带来的一个显著的问题就是产品越来越趋于同质化,创新的成本原来越高,但是也越来越迫切。
那么这时候不得不提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既然越来越多的产品趋于同质化,水准越来越接近,那么是谁决定了公司的高度,决定了产品的定位呢?
答案显而易见:创始人。
一群聪明的人把产品做好很容易,但是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仅仅把产品做得好是远远不够的。
就拿近来火热的出境游市场来说,就我知道的就有十多家,而且产品并无明显差异,大部分玩家都在原有的游戏规则中扑棱着创新的翅膀,很难说没有效果,但是也不足以掀起大风大浪。
我相信这几家产品都有自己的特色,也有自己独特的定位,但是问题在于你并没有比竞争者拉开很大的距离,假如你的用户给你80分,但是你的竞争对手们的水平都在75-85分之间波动,你说你还会有优越感吗?
经常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但是我们忽视了他的使用场景,在创业成功这件事情上,我并不觉得细节决定成败,比如上面的这个实例,产品团队可能费尽心思优化了成百上千的小细节,但是这并没有让你拉开和竞争对手的距离,甚至有可能你的用户都感知不到。
说回来,在这种产品水平日渐上升,细分市场越来越饱和的领域中,决定产品生死的其实更多的是创始人对于市场的理解深度,前瞻性和创造力。
以前总觉得思考差不多就可以上路了,但是那样的时代早已经过去了,现在的时代早已不是靠一个创意和好产品就可以打天下的时代了,创业的门槛越来越高(这当然也取决于你对创业的理解,敬畏之心并不是一句话,它是决定你走多远的底层品质),如果贸然上路,必然就是走一步是一步,永远不知道下一步是怎么走,也就会陷入步履维艰的死循环,这不仅是对市场的误判,也是对自己的高估。
今天之所以感慨这一点,是因为最近接触了好几家做境外旅游的公司,他们的产品确实都不错,但是只有一家是让我觉得有前途的公司(放心,我不会说是哪一家),说一个很让我震撼的点:创始人知道自己的产品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且重要的是他不仅仅知道不该做什么,而且真的没做,这是我见到唯一一家能清晰的知道为什么不做什么的公司,这不禁让人心生敬意。(也可能是我见得不多有关系,但是我确实蛮佩服的)
小结:如果我们仔细留意,大部分的产品并不是死于体验(那些基本功不扎实的我们暂且不讨论),而是死于创始人之手。前几天翻译过一篇文章,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1997写给股东的信,这个时候读据说更有启发:一切专注于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