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对学生智力影响来自哪里?
文 | 康磊
今天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第36条“要爱惜和发展青少年的记忆力”。
末尾的一段文字触动了我。
苏氏说:
作为科学基础学科的教师,你不应当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你还应当是青年的思想的主宰者。通过你的讲述和对新教材的说明,就应当用火花去点燃青少年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渴望知识的火药。少年听完你的讲课时,应当怀着强烈的愿望,想去读一读你顺便提到的某一本书。他应当念念不忘这本书,无论如何都要找到它。
这段话共三句,让我有三点体会:
一、教师应当是学生思想的塑造者
通常我们把教师分为不同的层次:
庸师、经师、良师、人师
庸师,误人子弟,教错知识,死记硬背,打击学生,讥讽学生。
经师,传道授业解惑,彼此相安无事,以知识为基本,传授学生,成绩也很不错。
良师,能够爱护学生,与学生为友,亲近学生,甚至还能帮助学生改变学生。
人师,始终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独立的人,不管成绩优劣,家庭如何,都能一视同仁,指点迷津,开启智慧,教会做人。
陶行知有言:“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苏氏所说的做“青年的思想的主宰者”,指的就是“人师”。
所谓“主宰”,他想表达的并不是控制学生的思想,而是指对学生的思想有巨大的影响作用,这样的教师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对学生的成长起着精神塑造、品德奠基、心灵启迪、智慧启蒙等作用。
这需要教师要不断修炼自己的品行,精进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才能担当起这样的职业角色。
二、点燃学生求知的渴望
优秀的教师能通过自己的教学,用知识的火花去点燃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自己像火药一样,燃烧起来。
首先,教师自己对学科上的专业知识要做好精深,能够完全应对得了教材上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在专业上对你信服。
其次,教师要有高超的教学艺术,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焕发出对知识的无限向往,对求知的渴望。
再次,教师还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己只做小小的点燃工作,就把更多的学习能量交给学生自己去开发,去燃烧。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教育不是耳提面命,不是强力灌输,不是死记硬背,不是说教训斥,不是管控服从。
教育更多是循循善诱,是慢慢唤醒,是静静等待,是细细点拨。
三、教师的影响力来自知识的魅力
促使学生念念不忘地去寻找、阅读一本教师随便提到的书,从中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有多大。
那么,教师这种对学生影响力来自哪里呢?
首先,教师的影响力来自知识的魅力。
这种知识的魅力,是教师自身所具有的专业素养的展现,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学识带来的智慧的光彩。
教师要有极强的学科素养,在课堂上适时提问、点拨、解惑,都能够让学生有豁然开朗之感,令学生对其学识钦佩不已。
这样的教师在学生心中自然有极高的知识权威性。
其次,教师的影响力来自融洽的师生关系。
俗语说:“亲其师,信其道。”
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教师爱护学生,学生敬畏教师,这样的关系自然产生彼此的心灵共鸣,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就像魏巍在他的散文《我的老师》中写道的:“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围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笑的姿势都急于模仿。”
连蔡老师握笔的姿势都在无意中模仿,这对学生的影响多么微小又巨大呀!
再次,教师的影响力还来自个人的人格力量。
乌申斯基曾经强调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教育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
尊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帮助每一个学生进步,理解每一个学生,为学生的学习不同的教学方法……
这些看似高尚的师德要求,其实又是那么朴素细微,就体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中。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作为师者,就要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去呵护学生成长,做学生成长中的守望者。
这样才能换得学生的尊重,教师说过的话,哪怕是课堂上“顺便提到的某一本书”,学生也会念念不忘这本书,无论如何都要找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