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篇,我们解读《中庸》第五章: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
在这章中,蕴含着一个领导力秘诀!还有一个洞察力秘诀!只要理解了,小到管理一个团队,大到治理天下都是很有帮助的。
……
小编在解读《大学》、《中庸》的时候发现,「孔子时代的文言文」与「后世的文言文」有点不太一样。
「后世的文言文」在结构上与现代汉语很接近,我们一般把字意搞懂了,整句句子的意思也就能懂了。
而「孔子时代的文言文」在结构上却很有特点,有些类似现在的英语,不把TA的结构搞清,很难理解TA的真正内涵。就像不少人看英语,每个字都认识,就是不知道意思是什么……
SO
1、我们先从整体结构上来分析一下
这段话的主体是,“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
后一句“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是对前一句的解释。也就是说前面一句是“果”,后面一句是“因”。
这是大的结构关系
2、我们再来看前一句的主体结构
这句的主体结构是:“舜其大知也与!隐恶而扬善”。
“舜好问而好察迩言”是为什么能够隐恶而扬善的原因。
我们再来看具体的内容:
舜,是上古的统治者,大知,结合后面一句“用其中于民”的意思,是指舜的领导力大智慧。
舜的领导力大智慧,不是好问而好察迩言,而是隐恶而扬善!
问题来了……
为什么隐恶而扬善是领导力大智慧呢?
我们换个角度来看:
一个领导者既然能察恶,为什么不是除恶,而是要隐恶呢?
这是因为「孔子那个时代的古人」对人类社会的认识,远比现代人要透彻。
在人类的社会系统中,不管是大到天下这样的大系统,还是小到一个职场团队、一个家庭这样的小系统。在任何社会系统中,善、恶都是同时存在的。人类社会中不可能存在一个纯善系统,也不可能存在一个纯恶系统。
即使是人,也没有纯善之人,同样也没有纯恶之人。善人也有恶,恶人也有善。
所以,对于恶来说,是不必除去的。除掉一恶,又会形成一恶。
这种事,在生活、工作中是经常遇到的。解决了一个问题,又会有新的问题出现。打败了一个竞争对手,又会迎来一个更大的新对手。
所以,真正的营销高手做市场,TA并不消灭对手,而是控制对手、限制对手。竞争对手的存在,本身也是抵御更大对手的帮助力量。
隐恶是领导力大智慧,一个有智慧的领导者能察恶,更能容恶,控制恶、限制恶。不让恶在系统中发挥作用,而让善在系统中发挥作用,占据主导地位。
现在有些医生治疗癌症的思路是带癌生存,控制癌细胞,不让癌发作,而不是去消除癌细胞。这种治癌的思路,也是隐恶而扬善。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隐恶而扬善呢?答案就是好问而好察迩言。
我们再来分析“好问而好察迩言”的结构。
迩言是指社会舆论。
好问而好察迩言这句话的展开结构是,好问迩言,而好察迩言。
好问,并不是问别人,而是自问,是给自己提出问题。其实是,善于思考的意思。
好问迩言,就是重视社会舆论,对社会舆论进行思考。
而,是递进的意思。
好察迩言,是善于察觉社会舆情。
应该说「思考与察觉」并不是什么高深的能力,有点脑子的人如果被摆到了某个系统的管理者位置上,都会思考、察觉这个系统中产生的舆论。
可是,为什么舜会做得这么好呢?仅仅因为他是舜吗?
后面一句,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就是在回答这个问题。
3、我们再来看后一句的主体结构:
这句话的主体是:执其两端,其斯以为舜乎!
中间一句“用其中于民”是对“执其两端”的解释。
执,是掌握、拥有的意思。
其,是指「舜的大知」。
端,这个端字一般被后世解读为端口、端头的意思。所以,后面的“中”也就被理解为「不偏不倚中间」的“中”了。
这是个误解!
这个端字是端由的端,是缘由的意思。
两端,就是两个缘由,指好问、好察。
这样,“执其两端,其斯以为舜乎!”的意思就完整了,这句话翻成白话就是:舜之所以有领导力大智慧,是因为拥有了好问、好察两大缘由,所以,他才成为了舜。
但是,那个问题依然没有回答,思考、察觉人人都会,为什么舜就做得那么好呢?
答案就是:用其中,于民
这个“中”字,不是中间的中,而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的“中”。
这个“中”在之前的文中已经解读过,意思是,通过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方式,感知自己的心智状态,调整自己的心智系统,进入”动态入定”状态。
也就是说,舜的好问、好察,是在“动态入定”中的审视与洞察。
《中庸》第五章翻成白话就是:
孔子说,舜拥有领导天下的大智慧,因为舜是在“动态入定”的状态中管理天下的,他审视、洞察社会舆情,能发现社会动态中「善的特性」与「恶的特性」,及时抑制「恶的特性」,发扬「善的特性」,让天下保持向善的良性发展。
这一篇虽然很短,却对我们的人生有很多的启迪。
启迪之一:领导力的秘诀
上面我们比较注重文本的结构分析,并没有深入内容细节,这里再做一些深入的分析。
隐恶而扬善指的善、恶,不仅仅是一种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内的善、恶,那样的善、恶就不需要舜这样的圣人去费劲,基本上一个成熟的人都能发现。
这里的善、恶,其实,是指在一个系统中,让系统趋向于善,或者趋向于恶的特性。依靠我们平时的思考、认识模式是没法发现这种特性的,只有进入“动态入定”的状态才有可能发现。
我们在平时的思考、认知模式中所能认识的善、恶,是老子所说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善之为善”的善、恶。但是,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所以,对于一个系统的领导者来说,这个系统真正的善、恶,并不是这个系统内的人皆知的善、恶。
一个系统内的真正的善、恶,是一种会变化的特性,会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领导者需要认识的善、恶是这个善、恶,只有把这个善、恶把握住了,才有可能让整个系统一直保持向善的良性发展。
启迪之二:洞察力的秘诀
之前,一直有人问:在“动态入定”的状态中,一个人是否不需要学习、思考了?
因为按照王阳明的说法“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此心不动随机而动”,感觉人到了“动态入定”的状态中,是不需要学习、思考的,只要保持“动态入定”的状态,遇到事了,自然就会知道该怎么做了。
《中庸》这篇就很好的回答了这个疑问。
一个人在“动态入定”的状态中,并不拒绝接受外界的资讯,也是要接受大量资讯的。与我们平时接受资讯不同的是,在“动态入定”的状态中,能把这些资讯,在自己的意识空间中,重新建构、还原成意识影像。
一直关注本博的老网友,看到这里一定是明白了,对于人来说,真正完整的真实,只可能出在我们意识空间中,以意识影像的方式让我们感知到,现实环境中是不存在的。
而要获得这种意识影像,方法就是在意识空间中建构意识影像,然后用元神意识去“看”。这种“看”的实质是一种非语言的提问,之后,潜意识就会给出答案:新的意识影像,这个新的意识影像就是「完整的真实」的影像。
大家体会一下,元神意识与潜意识之间这样一问一答的过程,不就是好问而好察吗?
所以,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并不是平时大脑一片空白,而是用内思的方法,在意识空间中还原出了「完整的真实」的影像,这就是洞察力的源泉与基础,有了这个基础,遇到事的时候,才能知道该怎么做了。
我们很多人都梦想着在职场中获得人生的成功,这其实并没有错,还很对。但是,大家感受一下自己的意识,在你的意识空间中,是否有一个你职场的「完整的真实」的意识影像?如果没有,你凭什么能在职场中获得人生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