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有幸参加了一个古建筑的测量设计工作,测绘期间发生的一些小事让我颇多感慨,尤其是当地的村民源源不断的过来“试图”干扰我们工作,以另一种理解来保护这座历经几百年风雨的宫观。此刻,我的思维正在高速地运转着,以求寻得更多的线索来解读这座宫观,解读这琉璃瓦下的凌霄宝殿。随着当地老人一言两语的述说,那淳朴的声音,那印在八角柱上的碑文,一点点揭开了这座隐藏在小山村中不起眼宫观的面纱。我想,当地村民如此虔诚,仅仅是用所谓的“封建”和“愚昧”来下定义,恐怕是不行吧。
1、宫观形制
这座宫观名叫混元宫,按照百度百科上的解释为:“混元者,元气未分,混沌为一,元气之始也!”由此可见,这座隐藏在小山村里的宫观在取名上还是十分用心的。目前整个宫观仅凌霄宝殿和前抱厦为历史遗留,其余建筑均为后人新修。凌霄宝殿为小式硬山建筑,琉璃瓦屋面,正脊,正吻,垂脊,垂兽,跑兽等均有遗留,是一座不可多得的道家宫观,等级颇高。但宫观建成背后的故事却是感人至深的,那一笔笔账目,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像我们述说着那段传奇的历史。
2、宫观由来
混元宫为道家宫观,始建于何时已不可考,有记载的是在清康熙三十二年六月(石柱上碑文记载)进行重建,是由当地村民(其中多为女性)自发捐款,募款修建而成。“当时啊,村里的老爷爷、老奶奶挨家挨户,走街串巷的去到处化缘,其中最远都走到了其他的城市去募集,一毛一分,一块一文的将建筑材料筹建出来,并形成了如今的规模。”一位年过八旬的老奶奶如是说。紧接着,老奶奶话锋一转:“我不管你们是好人还是坏人,这个宫观谁都不许破坏,谁都不许拆,我们这些老人决不答应,祖祖辈辈传下的东西,不能让你们毁掉”。听到这,正在研究八角柱碑文的我突然一怔,因为老奶奶的话在石柱上得到了印证。正在观看着的碑文上刻着当时捐资修建这根柱子的人的名讳,且几乎全是女性。在过去那个男权至上的时代里,无法想象这些老人是有多大的勇气和毅力,一根柱子尚且需要数十人,甚至几十人的捐资,何况整个建筑,就此一点,这种历史传承,这种坚毅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3、建筑本体现存残损
这座久经风雨的宫观最终还是在历史的洗礼中慢慢褪掉昔日的风采,那光鲜亮丽的琉璃瓦也渐渐的映上了一层灰蒙蒙的纱,宝顶遗失,正吻仅存半个,至于垂兽、跑兽之属,也尽皆破损、遗失。唯有梁架与柱子这些支撑构件还在,屹立于台基之上,算是抗住了整个建筑的脊梁。当然,在以后的修缮中,我们也会按照历史信息进行一点点的去恢复,恢复到历史上建成的那一天。这是后话,此次主要讨论信仰和精神,不再赘述。
接下来,就让我们去探寻这宫观背后发掘出来的精神吧。
现在社会上普遍对以农村、农民为代表乡野文化存在一定的误解的偏见,这是由来已久的历史原因,也是当下社会较为敏感的话题。提到农村,很多人都会下意识的说出保守,落后这样的字眼,要是再加上农村里修建的庙宇道观,是不是会立刻在脑海中浮现出封建迷信、封建糟粕这样的词语呢。我想,至少有一部分人是这样认为的吧。话说,这都9102年了,我们的改革开放都经历了三十多年,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的审视一下这个问题,看一看这个现象背后究竟隐藏了怎样的文化。接下来,我就将在现场思考的一些东西和大家分享分享吧。
其实,刚开始的时候我也有点对这种现象有点抵触。说到底我们是来用现代的方法来对这座文物建筑进行勘察测量是为了编制方案进而将其保护起来的,出发点无论从何处看都是好的,在一遍遍的解释后,这些老人依旧不相信我们,依然以为我们会破坏掉这座几百年的历史古宫,破坏他们的“信仰”与“真神”,百姓如此虔诚,无外乎以下几个原因:1、这座宫观及所供奉“神仙”的确对他们有过“庇护”,不管是现在还是历史上口耳相传的传说,至少是他们相信这种“庇护”,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的是人们趋利避害的一种本能。2、精神寄托。在过去的时代,或许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医学科技,没有现在这么便捷的交通服务,那么,神通广大的各路神仙便成了村民的一种精神依托,一种遥不可及却可以为自己增加信心的心理暗示,支撑着人们走过一个个难关。其实有些时候真正保佑自己的“神”就是自己,“神”的存在不过是一种信念,亦或者叫做信仰。3、除此之外,我在当时还想到的一个词就是——传承,乡野之下的文化精神的传承。有人说,中国没有信仰,也有人说,中国人什么都信,不管是道教也好,佛教也好,基督、天主也好,只要是有利的,拿来就信。其实,在我浅显的看来,乡野下的这种文化精神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种写照。这种精神,是在中国土壤下,儒释道以及其他杂家思想交汇贯通产生的结合体,似儒非儒,似道非道,却又即像儒又像道。这种精神,早已根深蒂固于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里面,慢慢生根发芽,虽然结的果各有不同,不过是遍地开花的多姿多彩了。
将话题再次引回到这个现象上来,我想,更多的是村民对先辈的一种缅怀,一种对来之不易的成果的珍惜吧。说心里话,这座宫观的建成过程的确让人震撼,自发而行,积少成多,宁愿忍饥挨饿也要将宫观修成“正果”,这难道不是信仰,不是信念吗;表面上看着是为了供神,殊不知这“神”就是我们自己,就是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反映。这不正是华夏千年,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吗。
道唯一,法万千。这不正是方向不同却殊途同归吗。虽然有些时候的做法看起来很“幼稚”,很“愚昧”,可谁知道这不是生活在这片大地上的百姓对文化的另一种理解,另一种看法。我想,即便做法看起来有所不同,我们也应该以包容的心去理解,去理解背后的东西,至少,这比一味的嘲笑要显得有涵养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