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书友们:
大家好!
今天,是我们共读的第6周。按照我们的共读计划,本周阅读的章节是第25至30章,阅读主题是「怎样摆脱控制」。共读完这部分,我们就把第一本书全部精读完毕了。
01 复习
在正式开始本周通讲之前,我们按照惯例,对前面的主要内容做一个简要复习。
前四周,我们主要学习的是个体之间一对一的控制。
第1周主题是“如何识别控制行为”。第一个内容是,控制行为的三个特点。一是控制者自以为是;二是他的初衷和结果适得其反;三是由于控制者目中无人,也就是不尊重对方,抹杀了对方的个性。第二个内容是,控制行为大都是无意识的。控制者意识不到自己的责任与错误,也意识不到自己的作为和目的正背道而驰。这里需要补充的是,当涉及到控制性的团体,也就是我们进入本周内容后,就会发现,团体中的控制常常是有意识的。第三个内容是“see you see me法”觉察控制行为。既要觉察对方的言行、也要觉察自己的信念和角色。第四个内容是“董斗士自我保护法”。董指的是你是最懂自己的人;斗指的是保护自己不是争吵而是斗争;识指的是认识自我、保持自我、铭记痛苦。
第2周主题是“控制行为是如何发生的”,我们通过“使唤你”模型了解了导致控制行为发生的三条暗流。第一条暗流是失控;第二条暗流是泰迪幻觉或梦中人;第三条暗流是逆向沟通。逆向沟通的特点是“我已经了解你,不想再了解你。你就是那样的”。与此相反,正常的沟通是“我想了解你”。
第3周主题是“控制带给人们怎样的影响?”首先,我们用“四分之二”模型来说明控制如何让一个人失去自我。“四”是指人们通过感知、感受、直觉、思考这四种心理功能来体验自我;“分”指的是“自我分裂”,也就是说一个人与感知、感受和直觉这三种心理功能相割裂。“四分之二”的“二”是指自我分裂有两种分类,一种是被动式自我分裂和主动式自我分裂。“被动”指的是父母、家庭和文化环境不断扭曲孩子导致的。“主动”指的是受控制者为了避免痛苦、被排斥感、为了获得接纳,主动进行的自我分裂。自我分裂的第二种分类方式是文化环境导致的自我分裂和创伤导致的自我分裂。“创伤”包括身体的和心理的。
控制不仅让人们失去真实的自我,也让人们构建虚假自我,也就是逆向建立自我。它的含义是依据别人的期望、观点和评价来扮演自己。从外到内地创造出一个自我。
控制除了带给人们这些消极影响,也可能会带给人们积极影响,那就是促使人们成长与转变。无论对于被控制者还是对于控制者,都需要在三个方面实现成长:第一个方面是勇气。被控制者要勇气走出一些误区,比如“容忍,关系就会好”“我还能做得更好”;控制者需要勇气去体验和认识真正的自我、并破除“泰迪”幻觉。第二个方面是人们都需要铭记痛苦。包括哪些不被接纳、不被认可、被排斥的痛苦。第三个方面是人们都需要找回真正的自我。为了找回自我,我们需要持续地认识自我、持续地自我肯定、自由地表达自我。
关于个人成长和转变,也是我们今天的主要内容,只是今天我们即将强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第4周主题是“控制者的恐惧和策略”。我们借助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女士的冰山模型来帮助大家了解,控制者的自我建构决定了他们的需要是什么、恐惧是什么,进而解释了他们采用的控制行为。
关于控制者的恐惧主要有三种,一是恐惧自己不被外界认同;而是恐惧分离;三是恐惧自己犯错或失败。
控制者的策略也相应地有三类,一是避免体验自我的策略,二是追求外界认同的策略,三是避免分离和保持正确的策略。
第5周,我们探讨了团体中的控制。首先,我们区分了健康团体和控制性团体各自的特征。健康团体是“利己不损人”,而控制性团体满足的是控制者的需要,为的是消除他们的恐惧,采用的手段是攻击真实自我和构建虚假自我。接着,我们又逐一剖析了一系列典型的控制性团体,包括少数家庭、公司、帮派、黑社会、恐怖组织等。最后,我们推荐给大家个人成长方面的重要一招:“当涉及到自身感受的时候,你才是自己的权威。”
02 怎样摆脱控制
好,复习完前五周内容,现在我们正式进入本周主题:怎样摆脱控制。
讲解之前,需要说明三点。
第一,在前段时间的学习中,我们经常会提到控制者与被控制者的转变与成长。这位我们理解本周的内容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第二,本周阅读章节中,有些语言显得生僻晦涩,不符合我们日常的表达习惯。比如,书中第25章和30章反复提到的“强制力”,和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所说的“强制力”就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因此,我在备课过程中,尽量避开这些晦涩的语言,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转述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第三,为了深化大家的理解,也和我们正念读书的总体理念相结合,本次通讲内容我引用了古代的禅诗,也就是禅宗的诗词。
我们先来看本周的内容提要。
第一,所有人都具有两种基本的心理需求。有些人通过控制的方式来满足这些需求。我们看看如何通过积极的方式来满足它们。第二,控制者如何摆脱控制。第三,被控制者如何摆脱控制。我们本周跳过那些过去曾经讲过的策略,争取讲出更高的立意和心意。
下面,我们来看第一个重点内容:每个人都有两种基本的心理需求。
简而言之,一是与内在联系、体验自我的需求,我们将从东西方两种视角来看待如何积极这种需求;二是与外在联系的需求,我们把“外界”区分为“他人”和“大自然、社会、国家、世界”等。
讲到这个话题,就会不可避免地牵扯出人与自然、个体与集体、人的独立性和依存性等等概念。这些概念的背后,有着共同的基础,那就是:在一种意义上,我们与自然是相互区别的,我们可以观察自然界的事物;在另一种意义上,我们又来自于自然,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从人类的集体行为中可以看出:我们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一个人感到与所在的团队、集体和周围的世界和谐一体的同时,也会明白自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个体。我们会谈论自己的感受,并会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我们不可能失去个性,如果失去了个性,就不会有自我的特殊感觉,也不会有什么特殊的记忆。
我们是世界的一部分,但我们又与众不同。我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这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事实。我们是否能够摆脱压制,获得自由,可能取决于我们是否懂得这一点。
阐述完这个重要的事实,我们就要来看看我们如何把自己区别于世界,也就是如何体验自我、寻求与自己的内在联系。
我们先来看看,从大的文化角度,是什么导致我们失去了和自己的联系?作者认为,原因之一在于,西方文化重视外在感观、排斥内心体验,信奉哲学上的二元论。这种哲学观点认为,宇宙是二元的,当我们说“上帝”的时候,就认为上帝与我们是分离的,似乎我们与神的意志毫无关系。这种二元论,排斥对联系的体验。
但实际上,最初意义上的宗教,实际上是一种体验内心的方法,它的作用在于牢记我们的内在联系。不同种族的文化,也证实了这种联系的存在。例如美国土著居民的文化和宇宙观就是如此。而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比较熟悉的就是佛法中的禅宗了。
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被外界的力量所左右,他们会想象出一尊神,他们放弃了认识自己的价值,甚至觉得自己不值一提,相反,对于身外之物顶礼膜拜。这么一来,他们就抛弃了自己的本性,丢掉了内在联系,于是感到彷徨。
但是,慧能大师在《六祖坛经》里面说:“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而神秀禅师也有一首偈子,“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这首偈子强调了,在修行方面,不需要到自心之外去求佛,必须向自心之上去求。神秀在另外一首禅诗中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说的是,众生的自心之佛性是被尘埃遮盖住的,所以要“时时拂拭”自心。
关于“寻求和自己的内在联系”的含义,刚才我们从东方禅宗的视角来进行理解;接下来,我们再从西方文化的视角来尝试理解。
文艺复兴后开始逐渐倡导思想解放,尤其是独立和自由。自由赋予我们自己为自己下定义的权力,赋予我们为自己人生赋予意义和价值的权力,赋予我们选择的权力。从这些角度来说,寻求和自己的内在联系,是每个人的自由。在方法上,本书一向是倡导大家“以开放的心态去体验我们的感觉、直觉和知觉”。作者在这一部分提出了一个非常具有操作性的方法:记日记,也就是每天花上几分钟写下自己的内心感受。我们在共读期间,提倡大家写阅读后的“要感动”笔记,其中的“感”就是指“感受”,也是希望能通过共读,尽量帮助大家增进和自己的内在联系。
说完了我们每个人的第一种基本需求——“寻求和自己的内在联系”之后,我们再来看看人们的第二种基本需求——寻求和外界的联系。首先,我们来看看和他人的联系。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人际关系可以粗分为两种:正常的人际关系和控制性的人际关系。在寻求外界联系中,控制者使用各种策略去建立逆向联系。而我们一直都提倡大家去构建真实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带着“我不了解你,我想更加了解你”的尊重态度去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此外,我们还可以和更大范围的世界建立联系。“与世界同呼吸共命运”就是一种典型的与外界形成良好联系的范例。
大家看左边这幅插画。大概是去年3、4月间,正值疫情严重时,意大利在收到我国给予的医疗援助后,一位来自那不勒斯的18岁女孩设计了这幅插画。从插画中我们看到,意大利的医生已经疲惫得快要倒下了,在意大利地图的下方,中国的医生用脊梁背住这个国家。
去年3月16日,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赛在推特上写道:“中国和意大利是团结互助的感人范例。疫情是我们共同的敌人,我们需要团结起来,互相支持,并肩战斗。”当时,中国不仅捐赠了防护物资同时还派出一批医疗团队分享经验,支援意大利抗击疫情。
意大利红十字会主席罗卡说:““感谢来自中国的专家组。你们是第一批抵达意大利的国际援助者。” “中国专家组表现出的慷慨令人感动。”意大利外交部长路易吉·迪马约在接受意大利国家电视台的采访时介绍了中国对意大利的援助,他深表感谢:“困难时期,我们彼此互助。”
这就是在疫情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形成一种团结互助的友爱联系的良好范例。
以上我们讲解的是本周的第一个重点内容:人们的两种基本需求。一是和内在联系的需求,二是和外在联系的需求。
接下来,我们来看本周的第二个重点内容:控制者怎样摆脱控制?
我把书中零零碎碎的一些建议和方法论汇总成一句话——“用好脑心手、借力体育帮”。什么意思呢?
从控制者本人努力的角度来看,需要用好自己的“脑心手”。“脑”指的是认知层面,要弄清、承认并且记住自己是如何受困于自己的泰迪幻觉的,并且重新进行自我建构。“心”指的是情绪感受层面,要勇敢地去面对自己的真实感受,清楚自己的感知、感受和直觉,特别是自己对分离的恐惧。“手”指的是行为层面,要放弃控制行为,采用有意识的、尊重的、互利互惠的行为。
从控制者寻求外界支持的角度来看,需要借力“体育帮”。“体”指的是“提醒”,也就是说,在关系中,对于自己控制对方的举动,请对方留心并且善意地提醒自己。“育”指的是“心理教育”,通过读好书、和他人交流来理解控制,实现对自身的心理教育。“帮”指的是“专业帮助”,也就是与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进行谈话治疗。这方面,止观心理也有丰富的咨询师储备,其中也包括公益咨询师,大家如果有需要,也可以在后台和小助手取得联系。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案例,这个案例讲得是一位控制欲较强的母亲是如何通过“用好「脑心手」,借力「体育帮」”实现转变的。
这位母亲在朋友的推荐下,开始阅读一些有关“爱与控制”的书籍,通过自主阅读、和书友交流等方式,意识到自己曾经试图控制女儿和带给女儿的伤害。这是“教育”层面。
她鼓起勇气,决心放弃假想的女儿,勇敢面对内心痛苦,勇敢面对自己的内心感受。这是“心”也就是“感受”的层面。
与此同时,她找到一位比较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定期进行会谈,进一步帮助自己改变对女儿的控制行为。这是“专业帮助”的层面。
她真诚地请女儿随时提醒自己,防止再次陷入逆向联系之中。这是“体”也就是“提醒”的层面。
渐渐地,她越来越清楚清楚自己的泰迪幻觉,明白女儿有自己的个性,应当以尊重女儿的个性为前提进行教育。这是“脑”也就是“认知”变化的层面。
最后,她不再失控、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尊重女儿,亲子关系越来越融洽。这是“手”也就是“行为”层面的变化。
好,以上我们分享了控制者通过“用好「脑心手」、借力「体育帮」”来摆脱控制。
接下来,我们进入本书的第三个重点内容:被控制者如何摆脱控制。
这里,我归纳总结为“自外而内”法。从对外的角度,被控制者需要学会如何应对控制者。从对内的角度,被控制者需要实现内在的成长。
首先,我们来看“如何应对控制者?”
面对控制者的无稽之谈,绝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都是愤怒、委屈、解释、争论等等。那么,争论和解释有用吗?在过去的通讲课中,我们曾经提出,对控制者,我们“不接受、不反驳、不辩解。”但是,当时我们并没有花很多篇幅来讲解,为什么面对控制者,争论和解释是没有用的。下面我们就来仔细说一说,这么做没用的原因。
很多被控制者耗费了无数时间进行争论,他们试图使控制者者停止控制,停止编造他们的所想、所需、所言、所愿等。但是无论多少努力,看起来似乎都是徒劳的。争论和解释都是白费力气。很多人把自己宝贵的生命和时间消耗在改变控制者这件事情上,努力去解释、证明自己并不像控制者说的那样,反对控制者对自己的胡乱评价。
但是,被控制者越是显得独立、越是开始表达不同的声音,控制者就越会感到受到威胁,于是,他们便加紧对被控制者的压制。这就是为什么,争论和解释都是无用的,反而是火上浇油。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个语言策略,对于那些一般性的控制者,当对方又开始给自己下定义时,只是说一句“什么”。在英文中,这个词是“what”,在中文中,我想,可能变成“你在说什么?”会更好一些。作者认为,这样说之所以有效,主要是因为:第一,它比较中性,你没有带来火上浇油的效果。第二,它很短,你不会被指责打断了他的谈话。第三,刚才对你说话的人有机会思考:“我刚才说什么了?”这就相当于给了那个说话的人一个机会,让他反思自己的话并作出恰当的反应,说出合适的话。对方也有机会从幻觉中醒悟过来。第四,对方发现,你是个不好随便被定义的人。这个方法我没有使用过。我想我们今后都可以找机会试试。
严肃的幻觉打破者把录音机打开,放在桌子上,这样他们就能够在事后重新检查自己的话,以防控制者说“我不记得了”“我绝对没有那么说过”。
作者认为,对于另外几类控制者,我们就不能再靠问对方“你在说什么”来应对了,而是需要更有力的应对方法。这些控制者包括:威胁你生命的人、没有明显理由而撒谎的人、愤怒的人、在你身边以威胁的方式摆弄凶器的人、跟踪你的人、陌生人等。
对这些人,首先需要寻找安全的庇护所。其次需要寻找律师和警察。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刚才我们讲的是被控制者如何应对控制者。那么从被控制者个人内在成长的角度,我们曾经也讲过不少具体的方法论,比如铭记痛苦、找回自我、肯定自我等等。这里,我们不再赘述这些内容。
我们就补充一点:靠勇气获得自由。
当成功摆脱控制的人高呼打破控制关系时,他们是带着勇气这样做的。在某些工作场合时,他们会因为摆脱控制关系被威胁、降职、折磨、甚至解雇。被控制者要开始自由地选择;自由地给自己下定义;自由地肯定自己的个性;自由地定义生活的意义……这背后无不需要勇气。
大家可以把自由女神的意象融入自己的脑海。自由女神双唇紧闭,头戴着光芒四射的冠冕,身着罗马式宽松长袍,右手高举着象征自由的火炬,左手紧握一铜板,上面用罗马数字刻着《独立宣言》发表的日期--公元1776年7月4日。自由女神的脚上散落着已断裂的锁链,右脚跟抬起作行进状,整体为挣脱枷锁、挺身前行的反抗者形象,女神气宇轩昂、神态刚毅,给人以凛然不可侵犯之感。
当我们都成长为自己心目中的“自由女神”,我们就可以成为照亮他人的人,也就是成为一个帮助者。书中也列举了一些帮助他人的例子。比如说,告诉一个被别人下定义的人:“他刚才对你说的不是真的,都是假装的。”这就是在打破幻觉。教给人们什么是假的和什么是真的,父母、老师和所有影响他人的人都可能成为打破幻觉的人。
结语
在课程结束前,让我们对今天的通讲课程做一个回顾和复习。今天,我们探讨了怎样摆脱控制。首先,我们提出了“源头治理”的理念,也就是澄清了人们的两种基本需求,以及满足这两种基本需求的积极方法。第一种是与内在联系的需求;第二种是与外在联系的需求。其次,我们梳理了控制者怎样摆脱控制。口诀是“用好「脑心手」,借力「体育帮」”。最后,我们梳理了被控制者怎样摆脱控制,方法是“自内而外”,对外,应对控制者;对内,实现内在成长,做自己的自由女神。
好,到这里,《不要用爱控制我》第1册的内容,我们就全部通讲完毕了。请大家安排好阅读时间,完成打卡。我会在小程序里和微信群中阅读大家的打卡内容,给大家反馈,也鼓励大家互相反馈、共同讨论。我们下周再见!
(无戒学堂,日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