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又是“世界读书日”了,随着这几年全民阅读的兴起,这个日子也成为了爱书人的狂欢日,各类知识类的APP、平台争相推出各类读书活动,争抢这片蓝海。我也随着大潮,在各类app和平台里,感受着知识焦虑。
自问我自己不应该算作一个读书人,虽然近二十年的学生生涯,读的书加上课本估计也没超过1000本书。不过对于书,还是有种情结在的,所以,趁这个读书日,不免俗,也写一篇关于自己读书的文字。
我打小对书都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我绝对不是像各类故事里中的读书人一样,嗜书如命,但我真的很爱获得书。是的,仅仅是获得。就和现在的大多数人一样,买书等于买了知识,这成为了治愈知识焦虑的最佳良药,让一本本书塞满我的书架,填满我的书房,有种莫名的成就感,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尤其是在工作后,买书的代价相对而言小很多,正是“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啊!罗胖说过,买书不读的,也不算是浪费,现在的出版行业不是很景气,我们的行为纯粹是在做慈善,这么想想倒也释然了,是不是有点自欺欺人的味道?
我特别喜欢闻新书特有的那种油墨味道,我儿子也有这“癖好”,或许这也是能遗传的。不过还好,儿子比我小时候要更爱读书一点。说起小时候,我的学习成绩只能算一般,但是对于读书,还是有点爱好的,记得小学的时候,我们的图书管理员是一位退休美术老师,一直做着学校图书管理员的工作,我时常会去学校的图书室转悠,因此,和这位九指图书管理员老师也混熟了,由于我喜欢看科幻的小说,他在每次学校新进一批科幻小说的时候,第一时间通知我,并给我留着。这种香喷喷的油墨味的新书感觉,成为了我小学时期关于读书最深刻的记忆。
随着后来学业的加重,到了中学,读书的机会就越来越少了,只不过,暑假的时候最闲,在家后面的小书店租着五毛钱一本的盗版书看,这几个暑假,我认识了金庸、古龙、梁羽生、温瑞安、卧龙生等等,当然还有全庸、金庸新、金庸巨等莫名其妙的作者。到了高中,韩寒的风潮渐兴,《三重门》给了我共鸣,原来小说还可以这么写,于是还有一段时间,模仿韩寒的文风自己写小说。还有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在向往爱情、憧憬网恋的同时还怀疑这家伙是不是在浑水摸鱼:几个字一排,写小说跟写诗一样。
到了大学,感觉是解放了人性,专业书是没看几本,网络小说倒是看了不少,《诛仙》、《凡人修仙传》等等,名字多数还是记不起。图书馆除了陪女朋友占位自习外,很少静下心来看书,可能是受初中暑假金庸小说的影响,对历史特别感兴趣,在图书馆就一直借历史类书来看。
毕业之后,工作、司考、考公务员、结婚、生娃、养娃,这些事情,占据了我毕业后的前十年,这十年书了买了不少,读书还真是不多。接下去几年,孩子慢慢也可以稍稍放手了(主要是培训班的时间空出来了),工作也就那样了,于是想着该读读书了,就在前年,开始制定读书计划,对网络小说也不感兴趣了,于是一些社科、历史、自我提升类的书籍开始成为了我选择的对象,为了消化书房里的这么多书,特意和几个朋友建了个“去库存”的微信群,督促自己读书和输出,再到今年开始进入每天一更的节奏。
现在回头看看,其实很多的时间,都被我浪费了,尤其是在最适合读书的年纪,我却在挥霍。有人说,人最适合读书的时间就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还好,我在两年前就开始意识到了。
还好,三十几岁的年龄,不算晚。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