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爱情
昨天看完《想见你》后,睡前一直在回味故事里的人和事。上一部台剧还是多年前的《我可能不会爱你》,林依晨和陈柏霖的完美演绎。早已不看台剧,更应该说是不看偶像剧好多年,留在脑海中的经典偶像剧还是韩剧《冬日恋歌》、《女主播的故事》呢。关于青春的细腻演绎,而且是用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心里排第一名的依旧是韩剧《请回答1988》。娓娓道来,自然而然的叙述方式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
在看这部《想见你》时,最牵动人心的自然是李子维和黄雨萱彼此穿越时空,找寻爱人的动人故事,那是一种深情可贵的表达。不仅是联想《牡丹亭》里的经典名句,还有乌镇的木心先生的那首有名的诗《从前慢》,“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都是现代快节奏生活里所渴望的长情吧。黄雨萱和王诠胜七年的感情,随着王诠胜的飞机失事而暂停,无法接受的黄雨萱一直生活在无比的痛苦和思念中。在她二十七岁生日时,许下的第三个未说出口的愿望是想见你。剧名还有一个点来自后来黄雨萱发现在王诠胜去往飞机场的路上所准备的求婚惊喜时的戒指,采用的造型是莫比乌斯环式的建筑造型,戒指里面有一句话是:only if you asked to see me.来自写经典著作《第二性》(这本书是大一时文艺学概论李老师推荐给每位女生读的必读书,但是真的挺难懂的)的作者存在主义女哲学家波伏娃的诗句:
我渴望能见你一面
但我不会开口要求见你
这不是因为骄傲
你知道我在你面前毫无骄傲可言
而是因为
唯有你也想见我的时候
我们见面才有意义
所以后面剧情中才出现的真实的李子维没有贸然去找黄雨萱,他苦苦等候多年,只有当黄雨萱许下“想见你”的生日愿望时,他们的见面才有意义。
故事里的事实是:即使穿越几个时空,李子维和黄雨萱仍是彼此牵挂。
这是关于《想见你》里的爱情部分。
故事里的青少年自我认同
接下来,更想探讨的是微博热搜榜单上的话题“青少年认同”。再细想,是啊,编剧和导演借这个故事想探讨的议题何止只有爱情呢?《想见你》表面上在讨论爱情,实际上是在讨论成长、人生这类更广泛的话题。
剧中最具有争议的角色是陈韵如,弹幕上很多人都讨厌她,特别是和开朗乐观的黄雨萱相比。她的孤僻、阴郁、内向难以让人产生好感。直到最后两集,当陈韵如获得身体控制权以后,当她想扮演黄雨萱,仍然得不到她想要的喜欢时;当她又不想回到原来的自己时,这里“原来的自己”其实也就是指她的第一次扮演,扮演自己,扮演那个“懂事乖巧”的自己,每天叫弟弟起床,每天扶晚醉的妈妈躺在沙发上,努力学习,她却仍然感受不到爱,这就是陈韵如的原生家庭和她自身的个性造成了她的孤僻和不善言辞。在学校也没有一个朋友,习惯了独来独往。陈韵如和她所感知的周围世界给她的回馈一样,很讨厌这样的自己。她既不能做黄雨萱,也做不回原来所扮演的自己,于是她想到了自杀。也就是这样的陈韵如的内心独白在最后两集中才显现出来,是当黄雨萱被关在小屋子里,他们的隔空对话时,观众才能听到的内心真实。陈韵如说:“我在扮演自己的过程中,丢弃了我自己。”当她站在废旧的楼梯上,面对着一直守护她的莫俊杰时,她在哭喊着“我明明已经这么努力了,为什么你们每个人都还要叫我再努力一点,要我再更好,跟我说,你要开心,你要快乐,你不要变回像以前的陈韵如,为什么?就因为我不是你们期望中的样子吗?可不可以放过我,我真的觉得好累。”
这时候,观众应该看出来了,陈韵如实际上已经陷入某种程度的抑郁了。她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一句“我接受这样的你”,她才会去有意识地懂得自我接受。是以她的局限性去看她,而不是站在上帝视角去评论她,因为我们无法做到完全的设身处地。
一直能够“看见”陈韵如的存在的莫俊杰对陈韵如说:“陈韵如,你错了,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完全都没有人在乎你,需要你。现在在你面前的我,就很需要你啊。可不可以拜托你给我一个机会,让我证明给你看,也给我一个机会,让你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那么一个人,是比谁都还要喜欢你。我保证,我会用尽我所有努力让你快乐起来,让你不会再有被这个世界丢下的感觉,让你知道你是值得被人好好深爱着的。”
其实不止莫俊杰一直爱着这样的陈韵如,还有陈韵如所不知道的被爱。那是通过穿越的黄雨萱去到陈韵如的人生才表现出来的。写到这里,也突然明白了。此时的黄雨萱不是17岁的陈韵如啊,而是27岁的有了一定的阅历和反思的更加成熟的黄雨萱啊。所以当穿越来的黄雨萱和被陈韵如一直觉得不爱她的弟弟一起吃饭沟通时,才知道那天晚上陈韵如回到家,以为吵架要离婚的妈妈带着弟弟走了的时候,实际上并不是这么回事。一直反叛、不靠谱的弟弟原来是一直认为爸妈重男轻女,对姐姐不够好,所以用这种不乖巧的方式想去衬托姐姐的乖巧,让爸妈更加爱姐姐一点。并且用自己的离家走掉,让离婚都不想要姐姐的爸妈去要姐姐。其实这是一个内心多么暖心的弟弟呢。但是从不表达对姐姐的爱的弟弟,又如何让自卑的姐姐感受得到呢?还有弟弟对“陈韵如”说,其实你一直觉得当酒女的妈妈这样的工作不光彩,对吗?那次妈妈在路边叫你,你装作不知道。听到弟弟的话后,“黄雨萱”告诉弟弟,其实并没有觉得不光彩,因为只有大人才明白什么才是最重要。比起尊严来说,对妈妈来说,两个孩子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讲这番话时,望着“黄雨萱”的李子维眼睛里是有光的,那是一份由衷的欣赏和被吸引。而妈妈有重男轻女吗?也没有,妈妈心里,那个乖巧懂事的女儿,她也是爱。
前段时间,六中的忘年交亲爱的阳老师和我分享了一段话,是她的作协朋友拍摄的一部电影《瑞喜爱小白》编剧说的,“‘对母亲的缱绻依恋,是我们一生的基本状态。’何况很多人还正青春。给予母爱更深的理解和认识,会让我们更有勇气面对未来的路;逃避甚至误解它,反而使我们愈加脆弱和孤立。”27岁的大人黄雨萱是那种更能感知周围的爱的人,所以也更加容易反馈出去自己内心的爱,所以穿越过去的黄雨萱让弟弟也能切实感受到姐姐对他的爱,从而有了切实的改变。
所以写到这,这部剧最终要回归的主角是陈韵如。编剧可能想要告诉17岁的陈韵如,不要否定自己,去拥抱自己吧。好在结局,陈韵如没有死,绷着绷带的她对莫俊杰说:“我会那么想从世界上消失,不是因为我对世界太失望,而是因为我对世界有太多的期望,能被一个人放在心上,从来都不是理所当然的事,不管那个人是谁,是家人,还是朋友,都是非常难得,应该要被好好珍惜才对。这个世界好像也没我想象的那么糟糕。”说这些的时候,陈韵如历经了一番伤痛,也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错误给别人造成的伤害,她长大了。
黄雨萱和陈韵如,本就是不同的性格,内向和外向又有什么好与不好呢?相同的是,她们都在成长呢,27岁的黄雨萱对17岁的陈韵如来说,是人生中很重要的十年成长阶段呀,谁又知晓未来的变化呢?
那个小时候迷路的小黄雨萱需要大哥哥李子维的帮助呢?正当17岁的李子维面临举家移民加拿大,有内心的不舍和迷茫,是穿越过来阳光开朗的大黄雨萱给了他灿烂爽朗的雨中奔跑的背影和闪闪的微笑,得以念想。
他们都在各自的青春里去整合自己的伤痛,去感受身边的爱,最终去发觉自己本就内心存在的爱,去完成了青春的自我认同。从如何跟自我和解到最后同整个世界和解,最后成了大人。
故事里的原生家庭
关于故事里的原生家庭,这也是编剧要探讨的。凶手的成长环境是在继父对他的完全不认同的情况下,模仿哥哥长大的,一开始就没有一个自我的核心在心里成长。儿童成长心理学里有一个概念,不记得具体是讲几岁了,小孩子对完整性是执念的,需要过渡这样一个对完整性执念的阶段。谢家很明显是没有很好的完成这一个阶段的,所以两个小孩对家庭的破碎也是一直没有接纳的。于是偏执对事物甚至后面的人最美的时候,用残忍的手段保持它(他)的完整性。这是可怕的乃至形成了最后的变态。
莫俊杰虽然有听力障碍,但他的温暖个性的形成,和他的奶奶有关。莫奶奶靠着一个小小的冰店养大了孙子,她的乐观随和温暖是对小小的莫俊杰成长的滋养。
还有几个人物的原生家庭都可以细细探讨的呀。
结尾
已经回到现有时空的黄雨萱站在和“王诠胜”(李子维)曾经一起七年的屋子里时,电影用闪回的手法,一切的一切都开始消失,好像什么都不曾发生过,可在黄雨萱心里却永远都存在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念想,一直一直在那儿。
会释怀吗?还是带着这份念想继续等待呢?
番外·彩蛋
好在故事就是故事,因为不完美的结局会有番外和彩蛋呀!黄雨萱笑盈盈地端出了蛋糕,给李子维过28岁生日。嘻嘻,大家还是喜欢大团圆。所以那个生日,是给剧迷的安慰吧。沉浸故事里的人的安慰。
PS:拉拉杂杂地说,说到这儿,终于知道是为什么了。要保持对青少年心理研究的兴趣呢,这是在给自己继续当班主任,至少这一年半是逃不掉的,回归上班做心理建设呢,哈哈。有点职业倦怠期的我,需要点鸡血。
马克思·范梅南曾经给教育学下了一个充满诗性的定义,教育学就是一门“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以丰满、瑰丽的内涵直抵教育的内在本质。
写于2020年这个特别的寒假
202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