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残奥会将于3月4日正式拉开帷幕,届时不仅可以欣赏到运动员们激情澎湃的比赛,更能够感受到运动员们身残志坚、永不言弃的体育精神。
残疾人运动员往往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或许他们失去了光明,又或许他们丧失了行走能力,但他们从未选择放弃,奋力拼搏,持续地用自己的汗水浇灌着梦想。
残奥会的起源
1948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不久,英国伦敦承办了当年的奥运会。当时,一位名叫路德维格·格特曼的医生与社会上热衷于残疾事业的人员联合组织了一场专为残疾人准备的运动会,称为斯托克曼德维尔运动会,虽然当时只有十几名轮椅运动员参加比赛,但是开启了举办残疾人运动的先河。
1960年,在意大利罗马奥运会结束两周后,第一届“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在罗马盛大开幕,此次残疾人运动会共有23个国家的400多名残疾运动员参加,规模宏大。
1983年,为了进一步彰显体育精神,平等对待残疾运动员,助力残疾人员实现体育梦想,国际奥委会决定从1984年夏季奥运会开始,正式设立残疾人运动项目。
1988年,残疾人比赛项目被列为冬季和夏季奥运会的永久项目,并且规定承办当年奥运会的城市必须同时承办残奥会,按照惯例,残奥会一般都是在奥运会结束后的一个月左右开幕。
残奥会的感人故事
你是我的眼
刘翠青年幼时就有着很好的运动天赋,但是在10岁那年,因为眼部疾病没能及时治疗导致失明,但她没有因此而放弃运动事业,她对跑步的热爱不比任何人少,上帝总是会关上一扇门的同时打开一扇窗,盲人学校发现了她的跑步天赋。凭借着天赋与努力,刘翠青一路过关斩将,最终站在奥运会的赛场上。2021年东京残奥会女子200米决赛中,刘翠青以打破世界纪录的好成绩夺得冠军,登上领奖台。
由于盲人跑步很难控制方向,所以每位运动员都需要配备一名领跑员,而刘翠青的领跑员正是徐冬林,当两人的手用一根绳子牵引时,就注定了他们需要彼此信任对方,以绝佳的配合完成比赛,最终如愿以偿夺得冠军。
正如刘翠青所说的那样,“他相当于我的眼睛,在黑暗中为我指引方向”。
他们彼此成就着对方。
我用一条腿撑起了我的梦想
出生在农村家庭的曾思妮,小时候因为被精神病患者故意伤害导致右大腿动脉被刺破,送到医院后已经无法保住右腿,不得已做了截肢手术。但她没有因此对人生失去希望,2004年进入省队开始练习自行车项目,2012年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就拿到了场地自行车个人追逐赛金牌。夺冠后,她没有因此而骄傲,而是依旧刻苦训练,希望能够突破自我,更上一层楼。
在2021年的东京残奥会场地自行车女子3000米个人追逐赛中,曾思妮以4分6秒263的好成绩刷新了C2级世界纪录,由于失去右腿,在赛场上单腿骑行的曾思妮震惊全场,但是由于在C1、C2、C3三个级别的综合排名第7,最终无缘决赛。
赛后的采访,曾思妮说“自己坚持了这么多年,心中一直在追逐梦想,就是要不断超越自我、挑战自我,哪怕每天前进一小步”。比赛的失利不仅不会挫败曾思妮,反而使她前进的动力更加强劲,希望下一次她能够突破自我,实现自己的梦想。
残奥会至今已走过40多个年头,参会的运动员逐渐壮大,不仅标志着时代的发展,更是体现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无论何时何地,坚持,就有希望。
喜欢这篇文章的小伙伴请点点关注,我会给你带来更多有趣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