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
只要你读宋词,就绕不过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只要你练书法,就绕不过他的寒食帖;即使你不练书法不读宋词,怎么也得吃饭吧,那你一定知道他的东坡肉……
他被誉为最有影响力的中国文人,他的一生时时都有故事,处处都是情调,如果你爱苏东坡,一定不可错过——史上最全面、最走心的有关苏东坡的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苏东坡》。
《苏东坡》共6集,分《雪泥鸿爪》《一蓑烟雨》《大江东去》《成竹在胸》《千古遗爱》《南渡北归》,每集25分钟。
下为第一集 鸿爪雪泥
一道美食,蕴藏生活智慧——东坡肉,
it is very delicious.明月几时有——一首词,传唱大江南北,不知天上宫阙,一种人生态度,凝练幸福生活的秘诀。一提到苏东坡,总会引起人们亲切敬佩的微笑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
山高月下,水落石出,近千年来,他的形象不断地被呈现,描绘和刻画。人间如梦,人们诵读苏东坡的文章辞赋,临摹他的书法,谈论他的生平轶事,乘风归去,他是永不过气的偶像。追随者不分老幼,跨越古今,是什么铸就了苏东坡的魅力,让人们对他喜爱至今。
公元1O79年腊月,北宋王朝最高司法机关,御史台的监狱里,关押着一个特殊的囚犯------苏东坡。在牢狱里,苏东坡度过了一百多个日夜,旷日持久的大雪,让苏东坡怀念起老家眉山,泯江河边一座温暖向阳的小城。公元1037年,苏东坡出生在四川眉山,民间传说,就在这一年,眉山一座原本郁郁葱葱的大山,不知为何,突然花草凋零,树木枯萎,过去有一句话,眉山出三苏,草木为之枯。人们借助这个传说,来寄托自己对于苏轼的这种才华的仰慕。
今天的三苏祠,曾经是苏家的老宅,唐宋八大家中,有三位从这扇门里走出来,他们就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公元1056年春天,苏东坡平身第一次离开了生活近二十年的故乡眉州,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前往汴京参加科考。苏东坡最大的一个幸运就是他父亲带着他去进士那一年,遇上欧阳修,欧阳修是这场考试的主考官,他也是北宋文坛的领袖,当时,空虚建造的文风泛滥,欧阳修改变了科举的方法,就是你心里有什么,你就写什么,用一种自然的笔触,表达自己的心灵。就让苏东坡赶上了,所以说这是天地的际遇。阅卷时,欧阳修读到了一篇文风质朴,立论深邃的文章,他拍案叫好,打算把此人取为第一,高兴得不得了,但是又不敢录他为第一,因为北宋的科举考试,它是那种糊名的,因此欧阳修也不知道谁写的。但是欧阳修一想,能把文章写得这么精彩的,估计是我的学生曾巩,说给我的学生第一名不太好,算了,给个第二名吧。拆去糊名的纸片,欧阳修发现这篇文章的作者,并非曾巩,而是苏东坡,欧阳修他就说,他(苏东坡)的文章写得非常好,我经常读他的文章冒汗,他说三十年以后,没有人知道我欧阳修了,三十年以后,人们只会知道苏子瞻(东坡)。
2015年,苏东坡生日这天,一群“苏学”爱好者集聚一堂,举办了一场为苏东坡祝寿的活动,名曰“寿苏会”。众人关注的焦点,则是东道主吴笠谷收藏的一方古砚,得到这方观比较传奇,十几年前,就洛阳那边,有个朋友说出现一方砚,它是五代的,因为后面有年号,五代的年号,他说叫汪少微,但是我不敢相信,这名气太大了,给李后者的父亲刻砚台的,然后我让他把图片发现过来一看,果然是汪少微,这个砚台是谁送给他(苏东坡)的呢?是王巩王定国,这个砚台到他(苏东坡)手里的时候就是已经是残的,是用漆粘起来的,得到这方古砚,吴笠谷非常欣喜,他感觉自己在冥冥之巾与相隔千年的偶像取得了联系,因为我本身就崇拜苏东坡,精诚所至,有方砚台在我手里。在文人地位极高的宋朝,苏东坡二十岁高中进士,三十岁时,他已成为名头最响亮的大文豪。东坡先生他不是神,他不是圣人,他也有一些弱点,譬如说他的个性,才华外露,他不考虑别人当时的感受,他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公元1601年,苏东坡来到凤翔府任职,年轻气盛的苏东坡和太守陈希亮,个性不合,他们的关系陷入了僵局,按照这个惯例,大家过节的时候,大家在一起聚一聚,是吧,磕点瓜子聊聊天,是吧,弄个茶话会,那邀请苏东坡也去,人家不去,拒绝参加,过中秋节你不到知府厅来参加宴会,然后这一张罚单就过来了,罚铜八斤,那苏东坡心里就更不痛快了,就是一个很骄傲的,成长在表扬声中的人,突然碰到这么一个主,心理上很难接受,不久,苏东坡找到了一个“报复”的机会,太守陈希亮修建了一座凌虚台,邀请苏东坡撰写一篇文章,苏轼就借着写《凌虚台记》是大发牢骚,这个地方原来那都是宫殿连宇,到处都是富丽堂皇的宫殿,阿房宫这些都有,现在在哪呢,都没了吧,残垣断壁了吧,你现在建着凌虚台,总有一天,也会成为残垣断壁,建筑是这样,人事就更是如此,不要看有些人现在得意一时,将来终归也会有该得的报应,苏东坡借着凌虚台感今怀古,暗含讽刺,没想到,这篇文章陈希亮一个字也没改,刻在石碑上,立于凌虚台旁,若干年以后,苏轼经历了许多的风雨,然后想到这个事的时候,他还是非常的后悔的,他给陈希亮也写了墓志铭,他在这个墓志铭当中,表达了自己少不更事的这样一个悔恨,苏东坡入仕之初的宋仁宗年间,表面的太平之下,掩盖的是积贫积弱的王朝,这个北宋,国库空虚,经济上非常困难,就是神宗的太后,想做个寿,国库都拿不出钱,不改革,军队也很难抵御东北的契丹和西北的党项人,非变不可,不变恐怕真的就要国亡。
公元1067年,年轻的宋神宗即位,他任用王安石实行改革,力图自强,这就是王安石变法。别有企图的官员混进变法机构,新法没有起到正面效果,朝廷官员以支持变法与否,而分裂成两派,内耗似的党争愈演愈烈。宋神宗急于做出改变,他的急切,王安石的独断,让苏东坡陷入了忧虑,明知是以卵击石,苏东坡还是忍不住要发声,他写下了《上神宗皇帝书》,就经济,军事以及变法提出自己的见解,他想要朝廷,国家更好,他希望社会的制度是合理的苏东坡的劝谏无法扭转大局,王安石变法的第三年,欧阳修辞去官职,退隐林泉,不久后,司马光也向朝廷递交了辞呈,隐居洛阳。
公元1071年,七月里,苏东坡来到杭州任通判,在江南绵绵细雨中,他听到了百姓的哀怨与痛哭,决定通过文章来代替老百姓,表达其悲愤之情。此后,苏东坡先后在密州,徐州和湖州等地出任地方官,他在杭州修水井,在密州捕杀蝗虫,在远离朝廷的地方,苏东坡实实在在地为百姓造福。他率领军民抵御洪水,得到了皇帝的嘉奖,苏东坡不会想到,这让朝廷上的小人们妒火中烧,御史台的官员,弹劾苏东坡在《湖州谢上表》中,大放厥词,愚弄朝廷,接着他们找出苏东坡的诗集,指责苏东坡讥讽朝政,犯上欺君之罪。此时的苏东坡还高枕无忧,有人告诉他,他的诗被检举揭发了,御史台发出了逮捕苏东坡的命令,最先得知这个坏消息的,是苏东坡的好友,当朝驸马王诜,王诜立刻派人向苏东坡通风报信,前来抓捕苏东坡的差官气势汹汹,径直闯入州衙,苏东坡战战兢兢地迎了出来,差官下令将苏东坡用绳子捆起来,押往京城受审。御史台是北宋最高司法机关,御史台的大院里,树上经常落有乌鸦,因此人们把这里称为乌台,关押苏东坡的地方正是乌台监狱,苏东坡知道自己凶多吉少,于是把含有剧毒的青金丹埋在土里,他准备有朝一日面对死亡时,自我了断。苏东坡想到自己命不久已,于是他给自己最牵挂的弟弟写了两首诗,他们的兄弟感情深厚,苏东坡这一生宦海几度沉浮,兄弟间的深厚情谊是他最大的慰籍,苏东坡第一次为官,就给弟弟写过一首诗: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斯.
“雪泥鸿爪”这四个字宿命般地成为苏东坡一生的写照。此时,雪泥鸿爪都已从苏东坡的视线里消失,他对世界充满善念,他无法理解自己为何要遭受这样的噩运。有人想要置苏东坡于死地,但挺身为苏东坡说情的人更多,王安石就是其中一个。朝廷的判决终于降临:苏东坡贬官黄州,任团练副使。不准擅自离开黄州,不得签署公文。“乌台诗案”终于尘埃落定,苏东坡走出御台史的监狱是在公元1079年旧历除夕之前,他已在这里被关押了一百三十天。
公元1080年正月初一,苏东坡在漫天风雪中踏上了通往黄州的路途,那时的他,一身鲜血,遍体鳞伤。“乌台诗案”让他领教了朝廷的黑暗,所幸,他没有被推上断头台,前路迷茫,苏东坡不知道,等待自己的将是怎样的命运?他不会想到:天高地远的黄州,将成为他人生的转折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