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单身狗们,有没有被商家七夕的活动刷屏。
对不起,我没有可以送的人,更没有可以买的钱。
说到七夕除了商品促销就是牛郎织女,对中华文化稍多一点了解就知道,七夕在变成情人节之前,也不叫牛郎织女踩喜鹊日,叫乞巧节,是属于女儿的节日,起源于汉代。
牛郎织女最早仅代表两颗星星,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一闪一闪亮晶晶的星星加上诗人特有的脑洞大开和惯有的伤春悲秋,两颗相隔16光年的星星就变成无法相见的恋人。来,汉代《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直到南北朝
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故事正式成型。南北朝时代任昉的《述异记》里有这么一段:“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紝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接着故事再演化,变成我们熟知的王母拆散牛郎织女的故事。
---------背景介绍完毕---------
残酷的现实来了
为什么说最傻的顾客是织女,最精明的商家在古代?
首先,乞巧节是女儿的节日,这天大多数商品都是与少女相关。商家的目的非常明确,卖东西给少女啊。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钰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针不是铁的吗?金银这么贵,普通人家怎么用得起?可是存钱是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谁还没个存款加私房钱,商家能放过吗?谁还不是“商”人的后代呢。
看《述异记》,总结几个点:
1、美女丽人
2、机杼女工,劳役,无欢悦
3、容貌不暇整理
4、独处
5、废织紝之功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觉得自己倾国倾城,但是上班累成狗连打扮都没时间的普通上班族,还是单身狗。(仿佛是在说我)
首先,女性最喜欢什么?夸她好看啊。更何况乞巧的都青春年华的少女,都对自己的容貌非常自信。对啊,这种思想很好理解,就像现在我们自称小仙女本仙女。淘宝卖家把裙子命名为仙女裙小仙女转卖等等。
接着引发共鸣。机杼女工代表身处阶层,日常的工作很辛苦,为了生存而劳苦奔波,生活仿佛没有什么乐趣,觉得人生过得很辛苦。扎心了老铁,代入感超强,就像七夕还要辛苦码字的小编。
以上都只是铺垫,与前面的“美女丽人”对比,真正凸显得是“容貌不暇整理”,现实是更多女孩都是很普通的相貌而已。把“ 我原本是美女,迫于生计才没办法捯饬自己的”的怨气充分表现出来,人总是很容易被负面情绪影响。至此,贫困少女们心里肯定在说“我懂我懂,我也是这样,我能怎么办,我也很绝望啊”
《述异记》作者很能调动读者的情绪
“容貌不暇整理”和“独处”原来没有绝对因果关系,作者把他们写得很近,思维的连贯性就会自然而然认为“容貌不暇整理”和“独处”是因果关系,特别是关注美貌的女孩子们。古代女孩子最怕什么,嫁不出去。“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 ”直接把容貌不好的怨气变成嫁不出去的恐慌。这文案绝了!有没有!比“别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高明太多!
“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紝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古代女孩子是肯定要嫁出去的。但是你长得不漂亮,针线活又落下了,家长肯定是不喜欢的,后果......所以,商家说:长得丑没关系,手巧也能讨家长喜欢,来,买贵的好的商品,更加有诚心噢。女孩&女孩家人:买买买。
后来演变为王母娘娘棒打鸳鸯,大概是要开发已婚妇女的市场吧。
好的广告,卖的不是产品,是故事,是情感。牛郎织女无疑是很成功的故事营销。
(横线以下纯属个人胡扯娱乐。衷心希望大家多关注传统节日的原本内涵,传承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