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自恋去理解孩子:
外界世界有很多不如意,孩子在哭声中经历着这份不如意,慢慢认知外在世界就是这样的,而不是自己不够好。无论外界世界是怎么样的际遇,我都足够好,这就是建构孩子个人幸福力。而外界世界就是这样的在建构孩子的接纳力。
自恋:自满、自负、自以为是。这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的,我们无需去打压放弃,我们需要做的是看见之后的超越。
浩浩磕碰的案例中能够感知到,当我们遇到突发事情是第一反应是指责、评判,这份指责与评判连我们自己都毫无觉察,指责评判的背后是一份对孩子的爱,有着一份心疼。中国的父母大多是这样,心里明明是心疼表达出来的却是对你的指责与评判。
事情出来的时候我们的感受、我们的思考全没有了,有的只是行动。
我们当下自己的行为被指责、被别人评价,我们仍然习惯的用这样的方式对待孩子,写到这里心里有一丝的憋屈,真的很感恩自己学习了接纳力。
超越自恋的共情孩子,真的需要我们自己有足够的能量,有足够的爱,能够看见孩子这个生命体他所经历的事,我们需要设身处地的看见孩子这个人,同时我们也需要抽离出这样的状态,不能够与孩子共生,孩子是孩子,孩子不是小时候的自己。很多时候真的不容易做到呢??看见事情、跳出事情。
共情童年时候的自己
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伤痕,重要的是我们现在该怎么做。共情自己,爱好自己,才有心力养育好孩子。孩子小的时候需要被理解、被说出感受,可是我们小的时候没有被这样对待。
父母认为最重要的事,怎么可能不努力地传递给孩子呢?这也是被下了蛊了,父母已经全然看不见孩子作为一个人的存在,哪里还会顾及孩子的视角和感受?父母认为最重要的事是达成了,可是长大成人的孩子至今却一刻都不能让自己放松,对自己充满苛责。所以我们需要重塑一个温暖、接纳的内在父母,我需要温柔、耐心的对待我们的内在小孩。
在疗愈自己的过程中,我看见了自己为了不让父母担心,为了取悦父母,我一次次的屏蔽自己的感受,一次次的去追求认可,我的哪份恐慌、哪份无措、哪份委屈、哪份愤怒,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甚至不知道怎么去看见他们。
我无法把自己的脆弱表达出来,因为我不相信你能够承担我的这份脆弱,我的父母一次次向我表达他们对我在外的担心,而我每一次都选择报喜不报忧,我从很小就不会哭,要坚强,哭解决不了问题,可是哭可以让我和自己的感受呆在一起。让我能够和自己呆在一起。
如果我哭着打电话给父母,相信电话那头的他们肯定内心惶恐,不知所措,所以慢慢的我觉得没有必要把自己的真实情况告知他们,作为父母的他们很多时候也是这样,他们遇到什么事情也不愿意告诉我们,都觉得挺好的。
是因为我们都承担不了彼此的哪份真实吗?还是我们都习惯的把这样感受给屏蔽掉,告诉你也没用,告诉你还是需要自己去面对,所以我们选择不说,可是如果活的彼此真实一些至少我们彼此给予温暖,彼此鼓励,让我们有心力去面对外界。
活出真实的自己,用爱充盈自己,我们值得被温柔的对待,我们也需要表明我们的立场,我只需要你们静静的陪伴,我只需要你们温暖的怀抱。
写到这里觉察到自己,跑的太快了,这样有用吗?爸爸的声音又出来了,是的有用呢?我听到了爸爸的声音了,同时我也告诉一下自己放慢一点:跟着心慢慢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