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家有一位邻居姐姐,她人长得漂亮,学习很棒,又懂事听话,且是家里的独生女,她的父母把她当成手心里的宝贝,走到哪里就会带到哪里,那时候大家都羡慕他们家有一个这么可爱乖巧的女儿,都说他们家是上辈子修来的好福气。不料后来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邻居姐姐在边远的城市打工,看上的男朋友是外地的,在爱情的魔力之下,这位姐姐不顾一切跟随着男友嫁去了大西北。
那时候,左邻右舍但凡有人家的姑娘嫁往外地,甭管是富是穷,一定会惹来七姑八婶的种种议论。富了还好,大伙顶多是酸葡萄心态,倘若碰上穷人家,那家姑娘的亲生父母往往都是人前恨恨的骂姑娘白眼狼,背后偷偷的抹泪心疼自家闺女,完了后只剩下唉声叹气,懊恼于远水救不了近火。
也许是见多了那些思亲心切的泪水,听多了那些无可耐何的离别。爸妈经常在我面前唠叨:女孩子不要去远方读书,不要去远方打工,走得太远了,万一嫁到外面就等于白生养了。
终于在他们的用心良苦和苦口婆心之下,我没有去远方读书,也没能去远方打工,一直在我们这个小县城里转悠,直到顺利的结婚、生子。
按理说应该很完美了,想见爸妈一个小时内一定能解决,爸妈想来看我,也是很容易的事,几块钱坐个公交车,一天可以来回好几趟。但,也就是这看起来似乎很简单的事,我们却没能做到口头上说的那么轻松容易。
回老家,我一年也就去那么几次,一只手数过来还有剩,更别说会去那里住几晚。爸妈也非得要我们这里需要帮忙,或者他们要买的东西在老家买不到才会来县城,然后过来吃顿饭,很多时候,甚至连饭都吃不上,他们总说“你们太忙啦,不给你们添麻烦了。”
就是这种他们“怕”我们“懒”的无所谓里,我们可以坐到一起说说话的机会越来越少,时间越来越短。
一个月前,妈妈过来办事,晚上住宿在我家,本想着娘俩可以聚在一起说说家常,偏偏那段时间我很忙,晚上必须得要加班,我以为又浪费一次见面的机会了,不想,老妈说怕我大晚上一个人呆办公室里害怕,硬要陪着我加班。于是我两只眼睛盯着电脑,两只耳朵听着老妈说话,妈妈说,那个嫁西北的邻居姐姐呀,给她父母都配了手机,教他们用会微信,把自己的生活动态拍成小视频发给父母。每天早晚一个电话问候,家里养的鱼呀、鸡呀,地里种的蔬菜、稻谷,后山里的野花、果树,她都了如指掌,告诉他们什么时候可能会下雨,什么时候气温会下降,池塘里面的鱼她联系了朋友帮忙卖了,农忙的时候更会安排亲戚朋友帮忙搭手。空余时间回老家来,她必定会去周围几里的邻居家里走动走动,送点小礼物,一来看看父老乡亲,二来希望她不在的时候能多多关照她的父母。妈妈说,她的人嫁到了远方,心却依然住在家里。话里话外,充满了羡慕之情。
我忍着潮湿的眼睛没敢回头看她,是的,我必须承认,在这个日渐繁杂的社会染缸里,父母已经不知道被我们放在第几位了。
我们总觉得:没关系的,他们是父母,能理解的。
我们总认为:他们是父母,工作上理所当然要支持,生活里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是的,他们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纵容着我们的忽视。
不管是他们,还是我们,都盼着过年。年关一到,无论收成是好是坏,无论工作有没有起色,都希望能回家里坐坐,都希望回到那个避风的港湾。
回家吧,帮爸爸做点小活,陪妈妈话点家常。
嫁了人的女儿,妈妈在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