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papi酱都转知识付费社区了!这些年,你为知识买过单吗?为此交过多少智商税?今天,我先来自爆一段黑历史吧。
付费知识之所以越来越火,主要是因为大家对咨讯日益感觉缺乏,希望能有新的突破和进步,而且碎片时间也越来越多了。
我就是个对知识永远感觉不足的人,以前是买书书书书书,自从各种大咖开始推出付费课程后,能用碎片时间来学习对我来说简直太棒了,所以13年就开始入坑。
这几年下来,我前后花了5千块左右吧,发现真正有用的却只有1/3左右。
1、自以为肯定绝对会很认真,
比如学英语和健身....
首先,花1千多买了两年的开言英语课程(其实不贵),结果并不是老师偷懒,不但请了新的老外主播,VIP会员课程一直更新,还增加了每周线上写作课。
但我就是没法坚持,除了每天推出的20分钟英语脱口秀会听一下(这是非会员也能免费听的),VIP会员课程极少打开,当然英文水平也是保持原状。
碎片时间能带来的也是碎片,千万别高估自己。
2、所谓跨界学习,
也许你不需要脚踏那么多条船......
以前,喜欢在优酷上看逻辑思维的视频,因为它每集都有一个主题,由罗胖(和团队)对某一本书或一类书的解读,他把自己定位成“说书人”,我也总是听得津津有味,觉得信息量很大很有趣。
于是也跟着他的推荐买了好几套书,其中一套是经济学,一套是6本精选的科学史,还有几本商学院的管理书、谈判书。
有些界过去没跨过,现在也跨不过去。这些本来就不是我的兴趣,书本买来根本就看不下去,翻两页就堆在书架上落灰了。只有《人类简史》《未来简史》是真的喜欢,并且一看再看。
对于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听别人讲确实有趣多了,经过人肉消化的知识不但易懂,而且多了主观的引导,但缺点是这些东西不一定是你真的需要的,下错单的几率还挺大。
跟早期淘宝的感觉差不多,以为很符合自己气质的衣服,或者感觉自己一定会很爱的手工皮具,结果成了惨不忍睹的卖家秀。
写到这里,突然很想念东京的各种有趣的书店和琳琅满目的印刷品了,那种体验才真的好。
3、快速练就一门技巧或承诺
速效的课程......效果请打三折!
《三个秘诀教你学会演讲》
《如何靠知识管理获得爆发式成长》
《十年打磨,帮你职场弯道超车的写作》.....
遇见这类标题要特别小心,全部是套路呀。对抱有侥幸心理的我们容易一打一个中。
举个栗子,得到app上的付费课程,有一课是《通向财富自由之路》,其实主要是告诉你如何践行,如何培养时间管理习惯,以及《穷查理宝典》里的一些哲理,跟理财、财富自由没啥直接关系。
幸好我没有买这个课程。并不是我聪明,而是因为之前就“上过当”,加入过同一个作者建立的《新生大学》社区。
这实质上就一个平台,因为交了钱,你可能会逼自己在上面写文章、践行时间管理;因为交了钱,你可能会花大量的时间在上面,结识志同道合的人,就是所谓的人脉圈子...
但过了一段时间,交了钱的感觉会慢慢淡忘,因为跟生活交集不大,无法产生高粘度。
不对胃的习惯,你交钱也不会培养得了。
对胃口的习惯,不交钱你也会坚持下去。
当然,很多成功人士有大量粉丝,愿意进行“爱的供养”。
4、体验型的课程,
只有这一类比较值得!
买了这么多,当然有我认为不错的课程。
最喜欢得到app上的《雪枫音乐会》,刘雪枫老师花了一生时间来研究和热爱古典音乐,跟他入门真是很安心,似乎认识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绅士,每天跟着他很自然地了解古典音乐史,认识久闻大名却从未深入了解过的作曲家,聆听分辨力增加了不少,还知道亨德尔是贝多芬的偶像等不少冷知识。
晒一下我的古典乐迷证。😁
还有,为了开公号买过一个《零基础学透公众号》课程,花了99元让我得到了不少有用的概念,并且了解到公众号的运营和一些小窍门,毕竟也是血肉经验,算是物有所值。
特别喜欢这句毒鸡汤:“你为什么爱喝鸡汤,因为肉被人吃掉了”。
听课就等于知识由别人嚼过一遍再吐出来的骨头,都是浅度学习,而且还可能会变味。
深度学习始终不能假借于人,书本才是肉呀,多读读原著,少喝汤才是正经事。
虽然台灯下的孤身读书,已经退出了大多数人的生活。但公号里有用的信息还是很多的,而且都是免费。科技新闻看虎嗅,深度新闻看三联周刊,经济看第一财经......
最后,总结一下经验,只有符合这三条1、自己真正感兴趣2、和每天工作生活有关3、有一位值得跟随的好老师,才是真正值得付费的好知识。
愿在付费的道路上,你遇见的好事比我多。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