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调任汝州的苏轼专程拐了个小弯,到泗州(今安徽泗县)看望友人刘叔倩,两人一起游览了南山。爬山的那天清晨,天空有些阴沉,料峭的西北风卷着雨丝在天地间飘飞,两人不由得担心起接下来的旅程。但阔别已久,两位老朋友咬咬牙还是决定一起走走,好在不久云开雾散,温暖的阳光穿透薄雾洒在了冬季枯水期的河滩上,反射出粼粼的波光。登上南山远眺,清澈的洛水汇入有些许浑浊的淮河,渐渐向东远去。两位老友对坐在亭中,欣赏着漠漠烟如织的平原风景和初现春光的山色,任渐暖的微风吹拂,摆出几小碟新采的野菜,烧水煮茶,把盏笑谈。此刻诗人的心中是温暖而快乐的,即使依然是在贬谪的路上、依然前途渺茫,但这几碟小菜的味道竟然比黄州猪肉好像还胜几分,可以说是人间至味了。
词中所说的“蓼茸”,指的是蓼菜的嫩芽。蓼属植物通常都称为蓼,主要分布于温带,在我国南方是一种常见的野草。蓼很早就出现在古代文献中,《淮南子 泰族训》有云:“蓼菜成行,甂瓯有堤,称薪而爨,数米而炊,可以治小,而未可以治大也。” 形容一个人过分精明,全无大局,只能做做小事。蓼的种类很多,古代用来食用的,多指水蓼,常生于溪边或潮湿之地,因蓼菜味道辛辣,古代多用于调味。《本草纲目》记载:"蓼叶,辛,温,无毒。"其实在古代水蓼最重要的还是药用价值,有利湿消滞,杀虫止痒的功用,还可以用于治疗菌痢,肠炎,风湿痛等病症。
水蓼:蓼科,蓼属一年生草本植物,高20~80厘米。茎红紫色,多分枝,叶片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具辛辣味。在老家,这种植物被成为“辣蓼子”,小时候家里养猪,种的菜不够喂猪,就割一些水蓼掺进去,但不能多放,而且需要煮熟,因为刺激性太大。蓼的吃法也比较简单,主要有两种:一是作为调味料与其他菜肴同煮,以获得辛辣味。《礼记》中记载:“烹鸡、豚、鱼、鳖,皆食蓼于其腹中,而和羮烩亦须切蓼也。”可见蓼在当时作为辛味调料的重要性。另外就是苏东坡式返璞归真的吃法,采新鲜的水蓼嫩芽,用开水焯烫之后凉拌食用。古代元日要吃“五辛盘”,《本草纲目》中有记载:“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谓之五辛盘。”我们的东坡居士,应该吃的就是类似五辛盘之类的菜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