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文】
孔子说:“做人没有仁德,怎样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没有仁德,怎样对待音乐呢?”
这一段像是对前两段的总结,前两段是说三桓僭越了当时周朝的礼乐制度,那么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呢?孔子说是因为他们“不仁”,“仁”是孔子思想的一个核心,也是孔子心目中每个人修身的目标。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译文】
林放问礼的根本。孔子说:“你的问题意义重大啊!礼,与其铺张浪费,宁可俭朴一些好;丧礼,与其仪式上面面俱到,宁可内心真正悲痛。”
这一段林放问礼的根本,这个问题很大。孔子从一个角度来说,不要铺张浪费,不用繁文缛节,可以看出孔子重视礼其实更重视内心的恭敬,而不太在意外在的形式。再看看我们现在红白喜事的各种陋习,有些成了闹剧,个别极端情况甚至成为悲剧,孔老夫子如果泉下有知,棺材板都得被气飞了。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译文】
孔子说:“夷狄有君主,还不如中原之地没有君主。”
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是当时中原人对于边疆地区没有完全开化的部落人民的称呼,可以看出地域歧视早在2000多年前就存在了。孔子说这些落后地区的人即便有君主,有部落首领,但是他们没有文化传承,不如我们中原地区哪怕没有君主,但是我们有文化的传承。这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自信,管子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精神文明是建立在物质文明基础之上的,中原地区能产生这种文化自信也可以说是因为中原地区较早地达到了“仓廪实”、“衣食足”的状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