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的故事(一百二十七)西郊农场
小留流第237篇
无情岁月紧紧催,有限光阴去不回。
人生难得几回醉,管他是是与非非。
说到“三元牛奶”,估摸着大家一点不陌生,2003年的时候还在上海挂牌上市了,你说三元牛奶有多少牛吧。
据说三元的历史可追溯到1956年成立的北京市国营牛奶站。您想啊,光有奶站没牛也不成啊,于是很快成立了北京市西郊农场,一下子设立了好几个分场专门养奶牛。这些分场大多分布在山后地区,当时上庄一带地广人稀,是个非常适合畜牧养牛的好地方。
问题来了,养牛可不是小动静,牛那么老大个,还要一群一群的养,那得吃多少东西啊。这有什么难的,周边有的是农田,种“青储”不就完了。所谓青储就是老玉米,只是不等玉米成熟,便收割下来发酵储存起来喂牛。
瞧见没有,领导对养牛非常重视,安排了养牛的地方,青储农田也预备好了,剩下就找干活的工人了。您猜怎么着?对招收农场职工更是重视,一律先看户口本,看看上面是否写有“居民”二字。
(居民户口本)
好家伙,当时居民俩字可不白给,有这俩字,国家每月定时发粮票。有粮票的加持,居民俩字更值钱了,以至找工作、进工厂,甚至还能娶到漂亮的媳妇,您说值钱不值钱得了。
可常言说的好: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结果90年代粮票取消了,居民俩字自然也就不值钱了。紧跟着京郊大地搞起了腾退运动,唉吆,曾经没这俩字的人们闪亮登场了,转眼变成了耀眼的新星,亮的不成不成的。
得嘞,还说西郊农场吧,开设了好几个分场,又叫畜牧几队几队,甭管怎么说吧,养了大批的黑白花奶牛。刚才说了,牛不但个大,一天到晚老嚼古着,那得吃多少东西啊,光青储根本不够牛吃的,还要收购大量的牛草。唉,估摸着上庄、屯佃、六里屯等地的老邻居没少在田间地头、水渠边打牛草,背回家晒干了,一分、二分钱的卖给畜牧队,甚至学校还组织打牛草攒学杂费的活动。
(自行车税)
我对西郊农场也是满有感情的,原来我大爷就在上庄畜牧二队上班,就是从屯佃大桥沿上庄路往北5.5公里的地方。
记得有一次,我老爸去看大爷,我这小屁孩哭着喊着也要跟着去。您知道,那个时候骑自行车不许带人,警察叔叔不干别的就逮骑车带人的,尤其西河沿警察楼子,还有颐和园牌楼后面老站着警察,不光逮骑车带人的还查车捐呐,如图(车捐相当于现在汽车养路费)。
警察挥手拦住你的自行车,然后转到车后看上没上车捐,一般车捐安在后挡泥板反光灯的上面。
(老玉米——青储)
您猜怎么着?不让骑车带人拦不住我这个小屁孩,因为我会骑车了,别看还没自行车高,我能掏腿骑,就是一手抱着车座子,一手扶把,整个身子悬在车的一侧,可有一节,腿短蹬不了整圈的,只能半圈、半圈,嘎噔、嘎噔的骑。
大家知道,海淀镇到屯佃大桥有二十多里,开始精力旺盛、也有新鲜劲儿,但人和屁股一直悬空,没着没落,这种骑法特累人。等过了安河桥早累的不行了。老爸鼓劲说:快了、快了,前面就到屯佃大桥了,到大桥就快到了。听说快到了,我立马来了一股劲,脚下就是一阵猛嘎噔,可不一会又不成了,龇牙咧嘴累的跟什么是的。
好不容易鼓秋到屯佃大桥,赶紧下车歇会吧,嘿,扒着桥栏杆,望着远去的河水,还闪亮光呐,心里可豁亮了。虽然河坡都是黄土的,可河水倍清亮,一群一群的小鱼,在水里一会这一会那,飘忽不定可好玩了。
接下来还得骑呀,您猜怎么着?那时的上庄路全是土路,两边水沟和杨树,再就是密不透风的老玉米地。土路可难骑了,坑洼不平特颠腾更累人。就这么说吧,不管我怎么咬牙嘎噔,前面不是杨树就是老玉米地,好像永远到不了头,累的我哟,一边嘎噔一边问我老爸,怎么还不到啊?
(黑白花奶牛)
老爸继续鼓励说:这条路11里,快了,快到了,看那,那是什么?我赶紧望过去,嘿,路的西侧出现了木头棍子围的牛栏,里面一群一群的花奶牛,哈哈,太好了,终于到大爷单位了。
我大爷就在西郊农场畜牧二队上班,名副其实的“铲屎官”,无冬历夏与奶牛生活学习在一起。相比之下,奶牛滋润多了,草来张口,屎尿被大爷清走,牛的工作就是产奶,外带生小牛。
然而,无论奶牛生活多么安逸,也难免有个生老病死,临了、临了还要贡献一把牛肉,奶牛多伟大呀。说到牛肉,那是上等的佳肴,一般很难吃到,汉民凭票也没有。可西郊农场偶尔有,赶上奶牛或小牛有个三长两短,那时没冰箱,牛肉无法保存,搁不了多长时间,于是厂部就赶紧分割卖给职工。
您猜怎么着?大爷立马想起我们几个孩子,可惦记我们了,二话不说,把一大嘟噜牛肉往自行车后架子上一绑就奔海淀来了。说来,大爷在我们几个孩子的心目中就是圣诞老人,每次回来都会给我们带来惊喜,我们都很盼望见到我家的圣诞老人——大爷。
2025年4月19日 海淀老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