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幼儿园开放日。
老师讲了一个启发性的故事《我喜欢我自己》
故事内容大致是:小青蛙看见野鸭会飞、小松鼠会爬树,山羊会认字。。。。。。它瞬间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它忘记了自己会跳,会游泳,还会呱呱的叫。。。。。。
我们经常也不是如此吗?看到他人会这会那,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会这能那,就忘记了自己、自己、自己。。。。。。
接着,老师以这个为话题:问:孩子们,你喜欢自己吗?喜欢自己的什么?
(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做接纳自己,同问:你喜欢自己吗?喜欢自己的什么?)这个问题其实很早年就开始提出了自问!!!!!!
精彩的回答开始了!有孩子说,我喜欢自己,我会滑滑板,我会画画,我会说英语。。。。。。说着说着。。。。。我能帮妈妈洗袜子、扫地、包饺子皮、叠被子、盖被子。。。。。。
我们群里也有幼教老师,也许有不同的面和看法。。。。
我从心理学的角度说一说........
大约有2/3以上的时间,孩子都在说自己帮家人做了什么。。。。。。有些孩子很积极,有些孩子很被动,有些孩子抢着说,有些孩子害怕说,有些孩子想说不敢说(我姑娘就是),有些孩子站起来不知道说什么。。。。。
每个孩子表现都不一样,能不能接受,知不知道背后的成因?
作为父母??????
大部分时间都在说“我帮你做了什么,所以我才喜欢我自己”。。。。。言语背后我才有价值,我才值得被喜欢,我才值得被爱(而我本身的存在是没有价值的)
只有我为你做了什么,我的存在才是有价值的,我才能被喜欢,我才能喜欢我自己,这个逻辑就是这么产生了。。。。。!!!!
那从健康的心理学,积极的心理学走向!
我喜欢我自己,我就是我,独一无二的我,我的存在就是又价值的,不是因为我做了什么或是没有做什么!
而我可以“选择”为这个社会去贡献我的价值!
也就是说,我可以贡献,也可以不贡献,做好我自己也可以,都是可以的。。。。。这是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就是被允许!
所以,你喜欢你自己吗?你是被社会定义的喜欢你自己,还是发自内心的接受你自己呢?
第一点讲到这里!
讲第二点,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和方式都不一样,表达方式自然不同!
但我们社会有统一标准的评价体系》。。。。。
孩子的回答有“正确的标准”“老师喜欢的标准”
老师当然喜欢主动回答,愿意答、又回答正确的同学啦!
很多时候,我都会选择在最后才发表想法,这是我的一个“思维模式”
弊端:让他人觉得我很被动(社会评价体系)
好处:大部分情况下,我都能很逻辑的给出不雷同的提案,或是比较全面的一些思考。。。。。
所以任何行为模式的形成都会有某一方面的好处!有木有发挥出来是重点!
我和孩子聊,“妈妈,有看到,你很想说自己喜欢自己,喜欢自己会唱歌爱跳舞,但那时你好像有点害怕、”
后来,你又很想说的。孩子说是的,可是有点害羞!
就这样,时间过去了。。。。。
面对一次陌生的主题,孩子就可能因为原生家庭带出来的不同的种种,可能会卡住。
看到了,接纳,就是成长。。。改变,就是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