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冬天,课余时间有些无聊,便找了一部电影看看一一《金陵十三钗》,一座教堂、一个中国的神父、十三个女学生、十三个来自烟柳之地的女子和一名士兵,外面是成群结队的日本兵,他们在进行着有组织和无组织地屠杀,神父在教堂的空地上铺上美利坚合众国的星条旗,在教堂门口贴上了美国大使馆指定的标识牌,上面用中、英、日三国语言写着美国财产不可侵犯,有的日本兵爬上墙头看到院子里的美国国旗只能悻悻离去,电影最终其实是个悲剧,日本兵还是闯进了教堂,逼迫教父交出女学生,那十三名来自烟柳之地的女子代替了女学生,她们换上女学生的衣服上了日本人的军车,没有人知道她们的结局和命运,而女学生在教父的掩护下从水路离开了南京城。之后我又看了陆川导演的电影《南京,南京》,看完后已是深夜,舍友早已睡去,而我却久久不能入眠,我悄悄下床,来到楼梯口静静地坐着,在这里有面落地窗,可以看到那璀璨的星空和那灯火辉煌的城市,望着窗外的宁静,我好想哭,脑海中激荡着两个时代,现代文明与战乱野蛮交织,有嘶吼、有呐喊、有哭泣,我不知道我坐了多久,想起中学时代读过的一本书,张纯如女士所著的《南京大屠杀》,书中的片段和图片闪过了我的脑海,我决定去南京,一定要去!
大学的期末考试早早便结束了,距离春节还有一段时间,济南也冬天格外的冷,和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完全不是一个路子啊,没有那么温润啊,我与清源、志宇早早定了去南京的高铁,我们仨一拍即合,南京游在期末考试前便已提上日程,计划此刻正式实施。也许是入冬的原因,天空变得雾蒙蒙的,直到傍晚我们到达南京市。满街的盐水鸭和小笼包店让人垂涎欲滴,入住酒店前我们自是买了盐水鸭来品尝,南京的第一夜便将作为开启这场旅行的序幕。
第一站:夫子庙
秦淮河畔,一排排地楼宇亭台映衬着秦淮河的波光,一艘艘游船整齐地排列着,这里曾经汇聚着三教九流、达官显贵,行走于那长满历史痕迹的青石板上,看着四周潮流的年轻游客,有些时空错乱,恍惚间看到面前走过一袭长裙的古人,精致地仿古妆容、华贵的流苏长裙、手持纸扇仿佛从画中走出,她的身后是几名男子,身披铠甲,甲片银光闪闪,手持斧钺,还有几人身穿飞鱼服,手持佩剑,目光如炬,原来是汉服社,一个个身著我华夏之服,尽显汉风古韵,着实为夫子庙增添了几分雅致。走进江南贡院,感受科举文化,中国的科举考试始于隋炀帝时期,终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共一千三百年,看着一张张古代仕子书写的考卷联想着我们当代的高考,相比之下简直小乌见大乌,一张张进士及弟的烫金大字牌匾,那是古代读书人的梦想。
第二站:中山陵
那天一早,天灰蒙蒙的,我们一行人来到了国父孙中山先生安眠之地一一中山陵。说起中山陵还有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1925年3月12日,“倡导共和,肇我中夏”的孙中山在北京病逝,国民党人随即在北京举办了大规模的丧事。4月2日,灵柩移往碧云寺“暂厝”,接下来的主要任务便是为他在南京修筑墓地。20世纪前期与孙中山同时代的其他名人,死后大多归葬故里,比如袁世凯归葬河南项城,冯国璋归葬于河北河间,黄兴归葬于湖南。但孙中山却最终葬于南京紫金山,并且这是他自己的主动选择。早在1912年春,他就流露过死后归葬钟山的念头。据《民国日报》1925年3月16日第1张第3版报导,孙中山在逝世前夕明确提出,“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这一选择,与明孝陵所凝聚的历史文化内涵之间有一定关联,表达了孙中山和国民党人继承和超越传统族裔认同、建构新式国家形态的抱负。作为六朝古都,在满族统治中国的清代,南京的前朝宫殿和皇陵,都凝聚着汉民族的历史记忆。位于紫金山南麓的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对孙中山而言尤其具有特别的意义。客观上说,孙中山与朱元璋有一定相似之处,当时人包括孙中山自己以及国民党人在内,也多将孙、朱比而论之。清帝刚刚退位,孙中山即亲率数万将士,赴明孝陵举行盛大典礼,声称清廷覆亡“实维我高皇帝光复大义,有以牍启后人,成兹鸿业”,因而要来当面称颂其“驱除光复”之伟勋。1925年孙中山逝世,范龙光挽联云:“中山先生与明帝孝陵同寝,古今革命两英雄”。但孙中山毕竟身处不同的时代,有着与朱元璋不同的理念和追求。正如傅四维挽联云:“中山泉路若逢朱太祖,谈至元亡清覆,功业相同,君主民权,公私各异……”因此,后来中山陵选址时,葬事筹备处各位成员,包括孙科、宋庆龄,都强调墓址地点应高于明孝陵,并且“不可使人在更高处建墓”;确定中山陵碑石的大小时,也度量过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另一方面,孙中山这一选择,表明他非常看重“南京”这一空间符号的象征意义,并且试图通过葬身南京,为身后的国民党和全体国民留下一个关于现代中国历史记忆的焦点。孙中山毕生致力于将中国造就为现代国家,南京则见证了这一求索道路的巅峰和遗憾。可以说,南京是孙中山生命记忆的凝结、人生意义的象征和未竟期望的寄托。选择葬身南京,等于给后来者留下一个强烈的讯号,与他那句著名的政治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须努力”一道,时时提醒他们谨记孙氏倡行的现代革命历史,并继续完成其改造国家的未竟之志。不过,对于国民党人来说,本着崇德报功之意修筑中山陵、安葬孙中山,只是他们考虑中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是政治运作层面的考虑,那就是将“孙中山”塑造为一个巨型的公共符号,通过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纪念物,包括墓葬,来塑造主流历史记忆,营造新式象征权威,促进民族国家认同的建构。在另一份与孙中山纪念物有关的宣传文告中,国民党人清楚地表达了这一理解。我们一行人一步一步走上台阶赫然看到天下为公的牌匾,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分别刻于三座大门之上,从紫金山上向下望去可以远眺到明孝陵,孙、朱二人都怀揣着光复汉室之理想,而他们的理想终由我们马克思主义者来实现。
第三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位于南京市建邺区水西门大街418号,通称江东门纪念馆,选址于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集体屠杀遗址及遇难者丛葬地,是中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首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也是国际公认的二战期间三大惨案纪念馆之一。江东门纪念馆是为铭记侵华日军攻占中国首都南京后制造了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的暴行而筹建,是中国人民承段全民族灾难的实证性、遗址型专史纪念馆,也是中国唯一一座有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专史陈列馆及国家公祭日主办地。这里是我们来到南京后心情最沉重的地方,来到这里的每个人都很安静,静静地用心去体会,临行前,志宇提议不要空手去,买几束花吧,我们一人抱着几束菊花乘坐出租车赶往了纪念馆,司机师傅问我们哪里的?我们说山东的,师傅看了看我们手中的菊花说:“去纪念馆吧,看样子你们是学生,真不错,年轻人多去看看吧,别忘了那段历史就行。”到达目的地后,远远便看到一个雕塑,那是一位母亲被日本兵凌辱后抱着被杀害的孩子仰天长啸,仿佛叫老天爷睁眼看看,可那时候的老天爷就是个睁眼瞎;看着那个雕塑我们一步步走进了纪念馆,一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在那鲜红的旗帜上凝聚着这些死难者的血泪;象征着和平的和平女神像放飞着和平鸽,和平来之不易,告诫世人要珍爱和平,但是我始终认为真正的和平永远建立在实力之上,和平从不是乞求和谈判而来,它永远在大炮的射程之内;紫金花女孩雕像手握紫金花,她身穿民国时期的服饰,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看着来往的一行行人,她的原型是南京大屠杀中一个个孩子们;纪念碑上刻着遇难者300000,那是一串数字,可其背后却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他们是1937年的南京人,也是和你我一样的中国人,碑前的十字架上刻着1937.12.13-1938.1,这是南京大屠杀的屠杀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丧心病狂的日本兵制造了骇人听闻、令世界震惊的南京大屠杀;十字架对面便是和平之钟,每到国家公祭日,和平之钟的钟声便会响彻于南京上空,告诫人们警钟长鸣,而纪念碑前便是当年的万人坑,之后在整个纪念馆内行走,发现整个纪念馆便建于万人坑之上,一个个名字镌刻于碑上,有当地的志愿者正在为那一个个名字上色,为了让那些名字永不掉色,也为了让他们以另一种形式活下去;走进馆内是星空墙,墙上挂着幸存者的照片,当幸存者去世便会有照片的灯光熄灭,星空墙上便会增加一颗星;走过一个个展柜仿佛回到了那个时间点,苦难、哭喊与疯狂、极端交织,人间地狱式的南京,而在那地狱的南京城里有一群外国人,他们是在南京生活的国际友人:约翰-拉贝(德)、乔治-费奇(美)、罗森(美)、罗伯特-威尔逊(美)等,他们在南京建立了安全区,保护了数十万南京市民的生命,这种国际主义精神令人敬佩;走出纪念馆,已近晌午,阳光照到我的脸上,我看了看志宇、清源的脸庞,多少带着泪痕,志宇说:“这笔账,早晚要让小日本还回来!”
南京这座城市有太多的魅力,厚重的文化底蕴、六朝古都的光辉与荣耀、紫金山的地理名片、民国的经历、现代文明的浸染,早已让这座城市变成了包容的“海绵”,爱与恨交织在这座城市,近代史的羞辱和现代的辉煌都构成了这座城的内核,这座城市是和平的城市、光荣的城市、英雄的城市、厚重的城市,当高铁启动,这座城在我身后一点点远去,我回过头看向窗外,窗外下起了细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