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介之推不言禄》阅读随笔
以前读书时听说过晋文公放火烧山逼介之推出山,介之推被烧死的故事,但没有了解前因后果,当时以为介之推是不愿意跟一个昏庸的君主才死都不愿出山。现在知道了,放火烧山的主角是晋文公,并不是什么昏庸的君主。
介之推是随从晋文公在国外流亡的功臣,晋文公登基后封赏功臣,竟然因事务繁忙,把介之推给忘了。介之推也没主要去要求赏赐。
跟着晋文公在外面流浪十几年,甚至还割股给晋文公充饥,功劳是相当大的,但介之推高风亮节,没有要求任何赏赐,直接隐居了。
可能有的人觉得介之推这也太虚伪了,过了十几年不安生的日子,好不容易能富裕起来,怎么会不要呢?不为自己想,也得替母亲考虑考虑吧?
我认为这不是虚伪,要说虚伪,这个人直到死也还在隐居,“虚伪”了一辈子那就是真气节了。真正虚伪的人,肯定做做样子,说几句不受俸禄的话自诩清高,隐居后等君主来寻找他时,立马就屁颠屁颠高高兴兴地接受了赏赐当官什么的,而介之推不是这样。
介之推找了个说辞来说明自己不要俸禄的原因:生死祸福,都是上天安排好的,其他的跟随晋文公在外流亡的人以为是自己的功劳,其实不然,晋献公有九个儿子,现在只有晋文公一个还活着,并且回到了国家登基为君主,这就是上天不让晋国灭亡,一切都是天意。
说这种话,看起来是挺不合理,为什么要归结为上天的功劳呢?当然,在外流亡十几年还能回到国家登基,的确有运气好的成分,但也决不可抹杀那些一起流亡的随从的功劳吧。
介之推说这个理由,也并不影响他清高淡泊的个人品格,人各有志嘛,恐怕其他人都不能理解他,只有他母亲能理解了。
《古文观止·展喜犒师》阅读随笔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规则,春秋时期的规则就是,暗地里虽勾心斗角,东征西讨,表面上还得称颂道义,维护周天子,让自己的行为看起来符合礼。之前有个阴饴甥,便是用了这个时代特点,以理谕之,劝退了攻打晋国的秦穆公。
这次是齐孝公来攻打鲁国。鲁国派展喜去犒劳齐国的士兵,并劝退齐孝公。展喜搬出了齐桓公来压齐孝公,齐桓公乃春秋首霸,他的做法是尊王攘夷,解决诸侯间的纠纷,维护周天子的统治,因此他得到了周天子的正版授权,名正言顺的成了一代霸主。
齐孝公应该也挺想跟齐桓公一样,完成这种霸业,或者说不想在因自己攻打鲁国这一举动而辱没齐国名声,九泉之下无法像齐桓公交代。于是撤兵回国了。
《古文观止·烛之武退秦师》阅读随笔
这篇文章很熟悉了,高中时学过,脑海里至今有个场景,一个夜色苍茫的时候,老人用绳子缚在身上吊下城的场景。
烛之武明明是个人才,年青的时候却没被君主任用,到老了才被想起,不可谓不辛酸了。所以郑文公找到他请他去见秦君的时候,他便小小的撒娇一下,表明了自己的委屈。得到郑文公的道歉后,也很快答应了他。
晋侯秦伯攻打郑的原因是,郑背离晋国,结好楚国。秦国也是很想吃郑国这块肉的,不然不会联合晋国攻打他。每个国家都是以自己的利益去结盟的。
烛之武也知道这点,所以他对秦伯说,你灭了郑国,郑国离你这么远,对你没半点好处,却便宜了晋国,如果你不灭郑国,我郑国将会当作你国东路上的主人,给你国使者供应各种需要,这对你一点害处都没有。
首先就以秦国的利益为出发点,阐明灭亡郑对秦国利益没有好处,不灭郑,对秦国有好处。然后又说晋国以前的晋惠公背信弃义的事,说明晋国将会贪得无厌,得到东边的郑后,实力壮大,必定会往西边扩张,损害秦国的利益。
如此一来,不但不能灭亡郑,还得小心翼翼地保护着。烛之武凭借一番说辞,把秦伯说得高兴了,甚至派了人去帮助郑国守边关。
秦师是退了,剩下晋国这边会怎样呢?还是继续攻打郑国吗?当然不行,这时攻打郑国,也就是与秦国为敌,所以晋国上卿子犯直接说,不如去追击撤退中的秦师!
这个时候,又到了表现晋文公伟大的人格魅力的时候了,他是凭借秦国的力量回到晋国当上国君的,也不会像晋惠公那样无耻,所以不打算追击秦师。
好一个“不仁、不知、不武‘’,晋文公不愧为真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