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的时候问学生:“孩子们,知道明天12月21日是什么节日吗?有几个孩子回答是圣诞节,被我否了。
其中小宇和李睿的回答让我眼前一亮。
先是小宇回答的,他告诉同学们:明天是冬至节。
他像老师一样还进行了互动,问:你们会不会背节气歌?
这一问,同学们高兴了,不用组织,脱口而出: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冬雪雪冬小大寒的第二个冬指的就是明天的冬至节。”小宇一口气介绍完毕。
其中一个淘气包不服气了,“冬至节有什么了不起!二十四个节气呢,难道都是节嘛!”
我们小宇是典型的暖男,不生气,不急躁,慢条斯理地告诉同学们:“冬至作为一个节日,到现在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了。”
说到这里,班级同学一片惊奇,“哇——”的声音让班级热闹起来,孩子们毫不掩饰自己的不知道和没想到。
小宇把胸膛挺得更高了,讲得更起劲了:“知道为什么冬至要作为节日吗?”
班级更热闹了,孩子们的脑洞被打开了,回答的五花八门:
因为冬天太冷,所以确定是个节日,开心开心。
是为了聚在一起玩乐玩乐。
冬天晚上时间太长了,所以确定为节日了。
听着挺高兴,但是没答到点子上。
这时我们班的李睿闪亮登场了。只见他像老夫子一样站了起来,如果有胡子,他会慢慢地捋两下,可惜乳臭未干,哪来胡须!
李睿喜欢看《资治通鉴》《史记》之类的不大好读的书。很多时候,遇到历史问题,他就是正确答案。
“啊——是这样,咱们老祖宗认为,冬至这天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也就是说,这一天是一年中最寒冷的一天,明天你们一定要多穿点。过了冬至呢,温度就会慢慢的上升。所以说冬至是个节日嘛!知道吗?在古代民间有一个非常让人不理解的说法……”
李睿卖关子不说了,瞪个大眼睛看着班级同学:“你们猜猜是什么?”
谁都没回答,看来不知道,连小宇都沉默着。
李睿更得意了,大声宣布:“老百姓认为冬至大如年,说冬至这天比过年还重要。”
“大不大如年我不知道,但是冬至这天是要祭祖的。”小宇这回有话说了。“
你怎么知道的?”我问了一句。
小宇说是妈妈教的,每个传统节日妈妈都会给他讲一些相关的习俗,现在小宇大了,妈妈就建议小宇多看有关中国文化历史的书籍,母子俩经常在一起探讨。
妈妈说:中国孩子怎么能不了解中国节日的历史呢!
“那你俩还知道什么,继续讲给同学们听,好不好?”
齐声回答:“好!”
小宇讲解,李睿休息。
中国的传统节日一定是离不开美食的,美食是节日的灵魂嘛。中国历史多灾多难,所以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其实就是老百姓饿怕了。节日当然要吃好吃的了。冬至节知道吃什么嘛?
“饺子!”——这下回答的倒是挺齐的。
我就纳闷了:“你们怎么知道吃饺子,也是妈妈告诉的吗?”
有的说蒙的,一过节不就吃饺子嘛!这样回答的孩子聪明,采用了学习迁移法。
听我奶奶说的,要买芹菜包饺子,还问我想不想吃。
这时课堂有点乱,同学们在研究什么馅的饺子好吃,被我及时制止。
关键时刻,李睿又站了起来,小宇很识趣地坐下来休息。
“你们不要认为过节就吃饺子,咱们中国幅员辽阔,食材丰富,没听说过吃在中国嘛,《舌尖上的中国》你们看没看?哎呀,咱北方不只是吃饺子,还有吃馄饨的。南方吃汤圆,人家广东吃烧腊和什么了,噢,对,和姜饭。”
有好奇的了,打断了李睿:“什么是烧腊?”
李睿不大好意思了,挠挠头:“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反正是好吃的。”
“老师,你吃过吗”这个时候,孩子们一般都用期待的目光希望我能给出正确答案。
我也很不好意思地回答:“别问我,我听都没听过,更别说吃过了。”
“我妈妈说,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寓意着年年长高。”小宇给我解围。
说到年糕,同学们高兴了,这个知道,经常吃,原来年糕还有年年长高的意思,他们到是没想过。
趁此机会,抓紧教育:看看吧,就知道吃,普通的食物里也有故事和内涵的,吃货也要有文化。
孩子们笑了。
我也给适当地做了补充,告诉孩子们:
汉代在冬至这一天是要放假的,如果穿越到汉朝,咱们明天就休息了。然后拿好吃的赠送给亲戚朋友,上班的也放假,超市关门,总之,就是吃好喝好玩好。
宋朝以后就以祭祀祷告和神灵为主了。时代在变,很多活动也在变。但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却没变。
小宇又厉害了:“老师,有关冬至思亲的诗我会背。”
背来听听,同学们很够意思地掌声鼓励: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朝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又是你妈妈教的吗?”有个同学羡慕地问。
“不是我妈妈教的,是妈妈让我自己积累的。我妈也不会背,我还教我妈妈呢!”同学们更羡慕了。
明天要穿羽绒服,还要吃饺子,孩子们,别忘了!
我们不能忘,孩子们快乐地回答着。
你给孩子们讲冬至节的历史了吗?如果没有,现在还来得及!
ps: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