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的《奔月》,没有善良勇敢的女主,没有威武勇猛的男主,没有凄美壮丽的爱情,有的仅仅是世俗的柴米油盐。
曾经能用一张弓射下九个太阳的后羿,在《奔月》中却忙着打猎,忙着为生计奔波。可即便后羿再努力的讨生活,也留不住嫦娥想离开的心。在这样一个颠覆传统文化与传说的故事里,原本的英雄主义被抹去,主人公拥有着人性的阴暗面,拥有着世俗的窘迫与烦恼,像芸芸众生一样,忙着生,忙着死。在故事中的那个年代,后羿压根不是家喻户晓的大英雄。人们更愿意相信大多数人相信的谎言,不会有人为真相辩解,甚至于后羿也几乎接受了谎言——“‘我就是后羿’,末后的这两个字便说的不大响亮”,没有底气的自我介绍,似乎是后羿对自己身份的质疑。让人感到奇怪与熟悉的是,我们在神话里读到了人们的麻木与冷漠。
后羿拯救过一个时代,也确乎被那个时代抛弃了。这样一个悲凉的命运转折,似乎使读者窥见了一种力量,一种宿命的力量——仿佛从始至终都是这种力量在推着后羿一步步向前,就好像是时代在不断的改变着后羿,而不是后羿在影响着时代。而鲁迅似乎从这宿命中、从后羿身上,窥见了置身于冰冷时代中的渺小的自己。鲁迅用这样一个看似无厘头的改编,指向了现实。在这本创作于鲁迅生命后期的书中,似乎没有辛辣的讽刺,没有无情的批判,更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在无奈与近乎绝望中质疑。鲁迅在他的生命中呐喊过,痛骂过,批判过,可当一切结束了之后,他看到的仍旧是“冷静的旁观者”和“麻木的看客”,看到的仍就是封建余毒笼罩着中华大地,看到的仍旧是是类似于广州四一五屠杀的惨案在发生,看到像祥林嫂一样的人依旧苟且地活着。他大概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害怕与彷徨,他怕这微弱的斗争力量被冰冷的时代所吞噬,他怕这股改变的力量再次跌回时代的深渊。他在努力的为时代创造希望,但是这个时代却不曾让他看见过希望。如同故事中的后羿与老婆婆,人与人之间充满着冷漠与麻木,无法相互理解和深入沟通,所有的人和事都显得十分荒诞,人们就在这样一个被灰色笼罩的社会中荒诞的活着,而后羿也似乎被时代的冷漠同化了,那么于后羿而言,悲剧的结局似乎是注定的。
在一个冷冰冰的时代里,鲁迅拭去了一个神话凄美动人的色彩,改造了神话人物英雄的形象。其实,他哪里是在讲“故事”,他分明是在写现实。
——“他一手拈弓,一手捏着三支箭,都搭上去,拉了一个满弓,正对着月亮。身子是岩石一般挺立着,眼光直射,闪闪如岩下电,须发开张飘动,像黑色火,这一瞬息,使人仿佛想见他当年射日的雄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