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韩国回来只有几天,虽然工作并不忙碌,但身边一堆杂事缠绕,生活一下子陷入现实,好像离开韩国已经很久了。
初到韩国时,有一种陌生感,但完全不懂韩语的生疏却在看到韩国人与中国人相似的面庞时有所缓解,要不是不断出现的韩语一直提醒身处韩国的事实,怕是以为自己还是在上海。城市给人带来方便的同时,好像也带来了一些枯燥,大同小异。
01
接车的师傅迟到,在机场坐了一会。等待的时间里观看韩国节目,只能从图片和偶尔出现的英文中猜测一二。等到师傅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一个多小时,当天下了点小雨,师傅解释说堵车。师傅在机场路的车速很快,让我一度以为是因为迟到所以提升了车速,但后来发现这是正常的速度,即使在闹市区也常常可以看见飞驰的汽车。虽然车速很快,但街上的行人多以自己的节奏不紧不慢地行动,中老年女性走路倒有些急速,她们步子迈得很小,但速度很快,好像达成了一种默契,而且其中大多数都烫着“奶奶头”,很是有趣。
在韩国待着的几天,主要的出行工具是地铁,但刚开始乘坐时有些崩溃。部分出入口对应的地铁是单向的,若是盲目地进去,很可能到不了自己要去的地方。地铁建的很深,而且很多口并没有电梯,所以从地面进入到坐上地铁,常常要走上很长的时间。等待进入地铁的地方并不大,一直和朋友在说若是遇上上班高峰期要怎么办,但我们常在早上9点出门,好像并未遇见什么人潮拥挤的状况。地铁的内部空间很大,身处其中会比较舒适,但扶手在设置似乎有所缺失,要是没找到合适的位置,人容易失去平衡。
除去地铁,另外的出行工具就是出租车和公交车了。出租车在韩国是分等级的,记不大清具体的分级标准,但等级可以从车身的颜色上来辨识。不通语言的尴尬大概就是上车得跟司机折腾挺久说清自己要去的地方,好在司机都还算和善。有天晚上打出租车,导航出现一点问题,司机将我们送达酒店后长吁了一口气,甚是可爱。只坐过一次公交车,还坐过了一站,值得注意的就是公交并不是每站都停的,要是需要下车,需要自己提前按铃。这还是从以前的旅游经验里积累的经验。
02
选择的酒店在仁寺洞,周围的交通比较方便,对我来说,最为特别的应该是其中的地暖。作为一个南方人,除去小时候在北京待过一阵,这应该是我第一次感受地暖,不得不说,威力强大。虽然室内有地暖,但室外的温度并不高。和朋友拍的照片里,我俩经常裹着大围巾,但街上的韩国年轻女性穿着都很单薄,有些女孩下身直接穿着短裙,也没穿丝袜,不禁让人佩服她们的耐受力。
虽然行程很紧,但还是尽量保证每餐都认真享受,绝不敷衍,这与朋友的坚持有很大关系。一共吃了五次正式的餐食,两次中餐,三次晚餐,让人记忆深刻的是基本每餐都有泡菜,泡菜多是自制,因此各家风味均有不同。印象最深的是神仙雪浓汤家的泡菜,这家店大概相当于国内的快餐店,每桌配有两种泡菜和一种萝卜,还配有一把剪刀,食者可以自助,点的泡菜饼稍微有些油腻,但味道很特别,值得一品。除去泡菜,说起韩国大概就会想起炸鸡和啤酒,因为行程安排的关系,没有吃上炸鸡,但在八色烤肉家吃的五花肉非常不错,比平常吃的更香更入味。这家店的牛肉比较一般,没有国内的好吃。之前听一个祖籍是韩国的北方人讲到说韩国的牛肉比较珍贵,并不常吃到,价格也偏高,不知道是否是因为稀少,所以韩国人对牛肉的研究不够透彻,导致牛肉的味道失了水准。
03
在介绍景福宫时,多会说其为韩国的“故宫”。遗憾之前去北京一直没有见过故宫,因此无法做一个对比。景福宫的整体着色为砖红色,另一主色调是暗橙色,大概都是为了凸显宫殿的肃穆感。景福宫在很多方面的设计有一种中国的古风感,但细看却又有所不同。
去景福宫之前,我们去了韩屋村,韩屋村中的建筑也多为旧式建筑。八九点到达韩屋村,除去便利店,大多数的店都未开门。那几日在街上确实基本没看见早餐店,这正好印证了朋友所述韩国人早餐多在家里完成的说法。在韩屋村闲逛之时,发现各家建筑差别最大的是门,几乎每户的门都与众不同,很少看见重复的,不知这个是否跟他们的某种习惯有关。
在韩国街上看到的建筑多造型简单,但用色大胆。一些大型的建筑都是最基本的长方体,但相互之间颜色各有不同。在林荫道闲逛时,看到了亮黄色、深紫色、大红色,大概只能用五彩缤纷来形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