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文学鉴赏》课程第二讲后的一点杂想
昨晚七点准时进入钉钉群,直播正开始。我把手机音量调到了最大,刚上初中的儿子在一旁写作业,我不担心会干扰他,相反我倒希望他能不时与我一起听听。
自从上了初中,对于辅导他的语文作业我就有些力不从心了。这么说并不意味着我在辅导他的小学语文时就有多轻松。而是,相比小学,初中的作业,尤其是阅读理解和作文,我几乎不比儿子强多少。
为什么会这样?习题有多难吗?非也,经过我与他语文老师的一番交流后,我大彻大悟了:原来是儿子欠缺答题技巧,也就是套路。比如,阅读理解题常常需要踩点作答,一个点多少分。或者要分行作答,一行答一个点。以及归纳中心,概括思想,体会作者情感等都是有固定的模式与措辞的。儿子不明就里,每次就是按自己阅读后所理解的一股脑把文字全写出来就算完事,结果总得不到高分。
在小学还好,老师大度,也欣赏他阅读量大,思维开阔。作文给分高,阅读适当扣点,总分还是看得上眼的。可这初中老师不同,严格按照中考阅卷风格给分,儿子阅读题常常被扣得很惨,加之作文分值从之前的30剧增到50,儿子往往只得35-42之间,语文整体分数下降明显。我和他都坐不住了。
情急之下,除了采纳老师的建议,儿子开始每晚阅读名家经典散文,以及每一篇文后的赏析。“我就不信,我的阅读理解分上不去。”儿子一幅不甘心的样子。我仍然茫茫然,不知道是否会奏效。
身为老师,我们都知道阅读理解考核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理解力,还有表达力,这就包括罗辑思维,语言文字运用等各个方面了。但我深知儿子从小热爱阅读其实是喜欢享受这种与书本心灵相契的感觉和体验。可如今,所有的阅读都是为了考试,确切地说,是为了获得分数。读名著,读古文,读诗词,都是如此。
我一面觉得无奈,一面也深感忧虑。巴不得分分钟就能遇到高人或名师点拨点拨,救我于这种焦灼之中。所以,每次文学鉴赏课,我总要拉上儿子一起听。昨晚刚好他作业多,没法停下手中的笔和我一起专心听课,我只好让他偶尔开开小差,一只耳朵旁听些许就好。
好几次,听到余雷老师的授课中途,他都想发表自己的见解,迫于还有作业要写,他都忍住了。直到最后钉钉群授课结束,我开始洗漱,他还在书桌旁奋笔疾书。
我一边泡脚一边问他:“刚才,余老师讲我们现在的写作都被中高考带偏了,开头怎么写,二三段咋样,结尾段怎么写,几乎都固定成模式了。你怎么看?”“那是当然啊,如果不固定下来,我们怎么知道朝哪个方向努力呢?”他显然是指平时习作该如何训练,以便中考得分更多。好吧,我的心更苍凉了。余老师说的果然是事实。
“那刚才还提到的有些阅读题题目出得连文章作者都不知道答案,你又怎么看?”我仍想与他继续再聊下。我知道,第二天早上我们是没有机会说话的,当我起床时,他已经出门上学了。“那很正常,出题者不是写作者。写作者在写的时候原本就没有那么多意义与讲究,是后来的读者或者出题人自己设计出来的考题。”儿子停下笔回答我。似乎怕我又问他什么,他略略提高了嗓门,“老妈,你不要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教授也不一定了解我们现在的教育,有些甚至根本不懂教育。文学就只能用来欣赏,看的时候舒舒服服地看,不要想作者意图,思想感情之类。做题就是做题,不管多好的文章,变成了题目,就得按答题的方法来,不要以为自己是在欣赏美文,而是在考场上战斗。”
听完儿子的这番话,我也不想再说什么了。倒完洗脚水,回房休息。客厅里,台灯下,是他孤独的身影。
躺在床上,我继续思考。文学真的只能用来纯粹地欣赏了吗?就好比我们明明心仪美丽的玫瑰,在种植时却都选择易活的绿萝。因为它净化空气,美化家居,而且四季常青,永不凋零。不像玫瑰,虽然美丽,但会很快枯萎死去。每天深陷作业与试题堆里的人,又怎么可能有时间与闲情去欣赏文学呢?他们要埋头研究与对付的只是试卷里的阅读理解题。
如此来说,我们的语文,我们的阅读,不仅没有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审美与鉴赏。相反,却是在抹杀他们对文学的热爱。这,能不让人觉得悲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