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10月最后的一天。打开手机日历,突然发现31日下方写着“万圣节”,噢,确实是老了,连“鬼混”的欲望都没了,想起那些节前采购各种“惊吓”的鬼物为孩子们布置“鬼屋”的日子,那么远,那么近。
“万圣节”是西方的鬼节,尽管这是一个舶来的节日,但我却觉得是一个最值得过的节日。我们小时候总是毛骨悚然的听大人讲鬼故事,然后又伴着对“鬼”的恐惧长大,而如今的孩子只要经过圣诞节的“鬼混”就不会再怕鬼,万圣节反而是孩子们纵情玩乐、充满神秘色彩的节日。当孩子们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颜六色的化妆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上一盏“杰克灯”跑出去玩。“杰克灯”的样子十分可爱,做法是将南瓜掏空,外面刻上笑眯眯的眼睛和大嘴巴,然后在瓜中插上一支蜡烛,把它点燃,人们在很远的地方便能看到这张憨态可掬的笑脸。对于孩子,这是一种胆识的培训和对鬼文化的正确认知。万圣节也是举办化妆舞会、彼此恶作剧的大好时节。在这一天年轻人更是在各种酒吧尽情尽兴的“鬼混”,彻夜狂欢,乐不思蜀。
为什么“鬼混”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呢?歌德说过:“恐惧与颤栗是人类的至善”——这种对于恐惧奇妙的感受也得到了历史学家的支持:密西根大学教授的中古史专家米勒出版的 “神秘的勇气”一书,从历史观点阐述畏惧心理。书中指出勇气其实是害怕的“幻影”,只不过被“荣耀化”了。米勒研究了好些英勇武士的背景,结论是:“刚猛”不是正面的特性,而是负面的特性,缺乏自省能力的人才具备这种特性。他说,“大部分人都不是刚猛之士,也就是不勇敢、心存畏惧的普通人,只愿面对少许的可怕状况,而不愿不顾一切地豁出去”。 他说:“面对的可怕状况不致造成生命危险的话,我们反而认为具有娱乐效果呢!大多数我们喜欢的娱乐,不就是有一点点危险吗?”比如过山车,比如悬崖上的玻璃栈道,比如蹦极,人们都是在战胜极度的恐惧之后才有了极致的快感并变得更勇敢。
今天敢不敢出来“鬼混”好像是青春与垂暮的分界线,出来鬼混的,都敢于放下自己平时端着的身架和面具,我们不必再为自己是否穿着得体、举止高雅费尽心机,有这么一个节日,丑比美更受欢迎,扮鬼比扮人更开心。
敢于经历一场没有止境的青春,敢于在瞬息万变的新时代“鬼混”,真的是一种很酷、很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