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圣祥
“中国怎么这么多垃圾电影,还不是因为有那么多垃圾观众。你不去捧场,就没这东西,往往垃圾票房还很好。”冯小刚的一通话,被定性为“炮轰”。于是很多人感觉受到了冒犯,用“没有垃圾导演哪有垃圾电影”怼了回去。
其实,我有点不是很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感到冯小刚的“炮轰”冒犯了自己。仅仅因为自己是电影观众吗?可人家说的只是垃圾观众呀,又没有说你,你生气,岂不是自我证实了自己是垃圾观众吗?
关于这个话题,唯一的共识应该是:我们确实有很多的垃圾电影,其中很多还票房超好,受其诱惑,垃圾电影盛产。相比共识,导演与观众两方阵营,最大的分歧就在于:到底是先有垃圾观众后有垃圾电影,还是先有垃圾导演后有垃圾电影?
导演的逻辑是:没人看垃圾电影,垃圾电影挣不着钱,制作人怎么会去拍?观众的逻辑是:没有垃圾导演生产垃圾电影,观众又怎么会看到那么多的垃圾电影?
本质上,垃圾电影是垃圾导演与垃圾观众绝妙配合的产物。垃圾观众愿意掏钱看垃圾,垃圾导演为了挣钱也愿意拍,这样才有了垃圾电影的不断生产。硬是要区分谁对垃圾电影负有更大责任,其实有点五十步笑百步,大家彼此彼此,一个欣赏水平有限,一个职业操守有限。
如果我们不纠结于讨论原因,而是执着于讨论解决的办法,那么:一方面,当然有赖于导演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拍出更多更好的电影;另一方面呢,也有赖于观众欣赏水平不断提升,远离粗制滥造的垃圾,愿意为好电影掏钱。前者是一个引导机制,后者是一个激励机制。
想断了垃圾电影的生意,指望制片人和导演有钱不挣恐怕很难,指望观众观影水准瞬间大幅提高同样很难。所以,正常的电影市场,永远是垃圾电影与优秀电影共存,无非是一个概率问题,即:垃圾电影更容易成功,还是优秀电影更容易成功?我相信,天平会日渐滑向后者,这有赖于导演和观众的通力合作——合作者首先干了起来,因此很愚蠢。
指责与抱怨最为简单,但也最为无用。正视现状,无论是导演还是观众,都按照自己的认知与喜好,去做出让自己最为心安最为满意的选择,这是唯一的办法。电影是七大艺术中最为年轻的门类,没有垃圾电影何以突出优秀电影的优秀呢?为了挣钱,难免会有垃圾电影出品,但观众不会永远上当,最终胜出的终将是优秀电影。这个市场的机制不会失效。
对于导演来说,确保自己生产的不是垃圾,这是最为重要的。至于市场现状如何,那是只能面对而无法改变的。其实,现在可以说是中国电影的黄金年代,有志向的导演如果不能拍一些高品质的真正可以称为艺术的电影,关键还得追问自我,而不是归罪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