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孙辈 是很多老年人共同的“事业”。也是最光荣的职业,虽苦累但快乐:天伦之乐,儿孙满堂!
可是两代人一起的生活,总是不容易和谐融洽!
正常,不正常,日子都得过!
(一)
因为孩子放学时间,不能和父母下班时间无缝对接,所以大多数家庭选择老人克服困难,放下家里不该放下的一切,也要把看孙放第一位。
我朋友的姐姐也不例外。有了孙就加入了看孙的大军。她在农村,家里有五亩多苹果,忙忙碌碌,早出晚归,有点收入,农村人日子都这么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苦累似乎也没有觉得。
有了孙,就到儿上班的城市,接孙上下学。平时就那么过,接送孩子也差不多都是老人,好不容易寒假了,孩子又因为各种课外兴趣班,老人继续接送各种班,无法回老家,老太太就跟儿子说叫你爸爸过来一起过年。结果老头刚来两天,小两口就吵架,大吵,大声:“你爸爸在就不行,不方便”!老头老太太听见躲自己屋。老太太掉眼泪,老头唉声叹气地选择默默地离开,内心的苦楚只有自己知道无法诉说。
过年想和孩子们一起过个团圆年也没有过成,灰溜溜地孤零零地回去又觉得不好意思,就回到闺女家过了春节,节后初三就回到了,没人嫌弃的自己的老家。
继续自己孤独的,无奈的生活,料理地,侍弄苹果。
老太太继续在儿子家,接送孙子上下学,买菜煮饭,做家务。
一切还像以前平平静静地生活。
(二)
另外一个也是熟人。也就是说老人只要有孙辈,看孩子是义不容辞的!
老太太家里有十来亩地,平时老太太和老头老两口,虽然辛苦,早出晚归地料理地,累也是累的,但还是那句话:“大家都这样过”。改变不了就忠实地侍弄地,面朝黄土背朝天,习惯了,年龄大了,春种秋收忙忙活活。不过老两口双宿双归,早起露沾衣,带月荷锄归,晚上围着被窝看个电视也过得有滋有味。
老太太和老头有一儿一女。
闺女远嫁,儿女双全,婆家呵护周全老两口也算欣慰。因为离得远,因为家里忙,闺女生儿育女,这当妈妈的也没有身边伺候月子,照顾外孙,外孙女。
可是儿子有了孩子,就不能有任何理由的去伺候月子,看孩子,买菜煮饭,打扫卫生,义不容辞为了自己的儿,自己的孙,只能往前冲,不能往后退。
家里有地,当然也把老头扔家里料理地。老太太给儿子带孩子,老两口分居两地。这是万千老百姓的普通生活。
农村人粗茶淡饭习惯了,不讲究爱将就,也没有觉得生活不品位!可是到儿子家老太太就绞尽脑汁地想一顿饭几个菜,儿媳妇爱吃啥就买啥,炒菜尽量多放点油,佐料全点,努力色香味俱全,努力叫儿媳妇满意。
可是这口味儿,这婆婆做的饭,怎容易合得了儿媳妇胃口!这天中午:西红柿炒蛋,肉炒豆角,糖醋藕三个菜,焖米饭,老太太觉得不错啦!可是儿媳妇一上桌,就说这个不好吃,那个也难吃,撂下筷子说:“不好吃,不吃了”!
老太太看儿媳妇模样不是模样,话不是话。气得说“伺候不了,我不伺候,我走啦”!儿媳妇也来劲儿说:“你走,我还走哩”!
夹在中间的儿子,看妈妈媳妇儿都气了。摁下妈,给妈说好的不让走。妈妈是容易劝的,容易劝定的。
又拽媳妇到自己屋,哄媳妇。
不错!一会儿媳妇又出来给婆婆道歉说:“妈,我不该嫌饭不好吃呀啥的,以后你准备主食,只管熬粥,买上馒头,大饼啥的,我们回来炒菜”儿媳妇这一说婆婆亮堂啦!笑了:“不合口味就自己做,我努力了,厨艺不好,我也自责,体谅一下我,我也不生气啦!”
家里矛盾就解决了。
说实在的:这儿媳妇儿真不错!敞亮!也体谅!
家庭成员磨合磨合正常。
平时这媳妇儿对婆婆也不错:衣服,吃的都惦记着买,嘘寒问暖地也经常电话老家的公爹!
孩子偶发个小脾气也正常!
老人不能较真儿。和和气气,都不计较,互相宽容,互相迁就都好!
家不是讲理的地方。家庭成员格局大了,家人就都幸福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