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楠老师的语文高级素养课的第三讲——语言与思维,已经重新听完有些日子了。按照老师的要求,阅读了教材上单元一和单元四的全部文章,也读了点其他书和文章,也做了比较深入的思考,汇总如下。
教材上的文章,按照编撰者,南开大学李瑞山教授在前言中所说,是不同于为学术研究而发表的学理性论著,而是“面向有一定基础素养的普通读者,文字风格活泼、平易、开放、有趣”。但是无奈,读了以后才知道,自己的基础素养可以说是太低了,那些文章读来,就是感觉深,太学院派,很多词语、术语、引述都不懂,提到的中外学者也有大半没听说过,即使是知道姓名的也没读过他的著作。实在惭愧,只能边读边查。也有少量的还是能理解的,特别是单元四“反思我们的语文生活”中的文章,比如《我们的语言生活》(作者南帆),是说写作文的谎言,一代一代的学生都是这么过来的,自己深有体会。翻译家苏福忠的《说汉语》,从汉语的起源发展,谈到了现代汉语的假大空,因自己在体制内机关工作,这方面体会尤其深,每天每月每年,全国那么多国家机构包括国有企业,要产生多少空话套话假话的文字,打印出来要浪费多少纸张!不可想象啊!作家韩少功的《创造优质的语言》,是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为我们明确了优质语言的标准,有很强的解析能力,有很强的形容能力,是智性(我理解就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还有其他几篇,有梁文道的《“极少数”的迷思》,刚好手上就有他的文集《常识》,正好当做补充阅读材料。 不论读的懂读不懂的,对这些文章还有一个体会是,与我平时在报纸上,网上,微信上读的文章,很不一样,有一些特殊的气质吧。
关于语言与思维这个话题本身,我根据自己很少的一点写文章过程的体会,非常认可老师课上的观点:语言和思想是统一的;我们缺的不是语言,而是运用语言的思想;语言不仅仅是工具,它就是思想本身;(写东西有了一点思路)写不清楚是因为脑子里没想清楚,只有这清楚了,才是真的想清楚了。听明白了这一点,我也明白了很多老师专家强调多读多写的原因所在:读是了解他人的思想,写的过程是进一步思考,变成自己的思想,形成文字才是真正读懂了。我在2015年下半年写了六七篇文章发表,有的是长期思考的话题,有的是工作中发生的事情感觉有话想说,所以成文较快。而现在真正注册了简书,想好好学习写东西,看了一些别人的人文章,听了老师讲座,读了大家大师的书,还在思考消化的过程,没有清晰出思路,所以根本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只能记下学习思考的过程。老师在课上还引用了朱光潜先生的观点:“语文学习,就是让我们的思想由浅而深,由粗而细,有模糊而明确,由混乱而秩序,由无形式到有形式,由不完美的形式到完美的形式”。我还没有查到这段话的出处,但是我会先记住它的。